首页 理论教育 从“液体”到“哈勃”

从“液体”到“哈勃”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预见,这个“后起之秀”,有可能“后来居上”。HST既已老态龙钟,离“贪婪”的科学家们的要求渐行渐远,那就应该有“接班人”。这样,美国人就想在2007年让HST生一个“儿子”——仅有28吨的“哈勃之子”。

1609年11月的一天,一台“长镜子”指向了“月亮美人”。可是,既没有看到桂花树、桫椤树和玉兔,也没有看见捧出桂花酒的吴刚和美丽的嫦娥,惟见这个“美人”满脸的“麻子”——苍凉和凹凸不平的表面上的一座座环形山。

这台“长镜子”,就是伽利略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它的倍率是20。

伽利略完成了首次人类“偷窥”“月亮美人”之后,又在当年和第二年磨制了倍率大到32的天文望远镜,并指向太阳系中更多的“美人”——金星、土星及其光环、太阳黑子等,获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天文发现。

从此,形形色色的各种天文望远镜应运而生,把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了银河系之外。像美国于1948~1949年在帕洛马(山)天文台安装的“海尔”反射式望远镜,口径达5.08米,就可以观测到2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为了看到更远的天体,各种天文望远镜的口径被越做越大。例如,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建造的反射式望远镜的口径,就达到25米!

但是,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加工难度也越大。而且,巨大的镜面会因为自身的重力作用或者强气流作用而变形,从而影响聚光的精度。

大口径镜的加工难度,可以从德国朔特玻璃厂生产的一面直径358米的反射凹镜看出。先把45吨玻璃加温熔化到1 400℃,然后慢慢注入直径8米的碟形模具。全部注入后,再把它们放到一个以6圈/分速度转动的转台上,使熔化的玻璃因离心作用而布满碟形表面。当玻璃冷却到800℃时,才一起放进巨大的炉子中缓慢冷却——时间长达3个月!要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防止骤然冷却会产生内应力而使玻璃裂成碎片。接下来8个月的热处理后,再进行研磨、抛光、镀铝和钻孔等工序。这样,一个重23吨、直径358米的反射凹镜,在“怀胎”2年多之后终于“分娩”。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海尔”,磨制它的凹镜就用了7年!

造镜这么困难,迫使科学家们另辟蹊径。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乌德用水银制成了一台液体望远镜,但没有实用价值。

经过许多人的不断改进,在20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科学家阿曼罗·博拉也用水银制成一台镜头直径45厘米的液体天文反射望远镜,达到了实用程度。后来,他还加大了直径,并在水银表面镀上了透明薄膜,既解决了外界对水银面的干扰,又避免了水银蒸发和危害人体健康。1987年,他们的水银望远镜直径已经达到15米。而他们的长远目标是建造镜面直径30米的巨型液体天文反射望远镜。

液体望远镜制作工序简单,只要几十分钟就能制成,而且容易搬动使用。它的成本只有一般光学天文望远镜的5%——例如1995年美国航天局的3米直径水银望远镜,仅耗资50万美元,而同直径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则需要1 000多万美元。

目前,液体天文望远镜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由于它不能倾斜,所以好像“坐井观天”——只能看到正上方的一小片天空。但在2002年,已有NASA的天文学家科学家希克森发表论文指出,配上反射镜可以增大它的视野。也有科学家提出用黏滞性更大的硅油代替水银,避免因倾斜改变已经形成的形状。可以预见,这个“后起之秀”,有可能“后来居上”。

除了让望远镜“脱胎换骨”以外,科学家们还有另一条思路。那就是,“走出去”!

地球上用天文望远镜来观测星星,有很多遗憾。地球是被一层大气包围着的,星光要通过大气后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大气中的烟雾、微尘、水蒸气的扰动,对天文观测都有影响。更糟糕的是,望远镜的口径越大,这种扰动也越明显。

为此,人们尽量把天文台设置在微尘稀少、大气透明的高山上。像世界上放得最高的天文望远镜,在夏威夷岛的莫纳克亚山顶上,海拔有4 200多米。尽管这样,来自大气层的干扰仍不可完全避免。天文学家把这种有趣的“打折”现象,比喻为“从金鱼缸的缸底看天空”。

天文学家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金鱼缸”,到“大气层之外”去看天空啊。

这一天梦想终于成真了。

1990年4月2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呼啸着扶摇直上九霄,首次携带着人类的第一台太空望远镜,进入高度约5957千米的低地球轨道。人类终于能“走出去”,摆脱大气层的干扰,清晰地、不“打折”地“看”星星了!

这台望远镜,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ST)。用了十多年建造的HST,由光学部分、科学仪器和辅助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耗资15亿美元。HST长131米、直径427米、重115吨。直径24米的主镜和直径03米的副镜组成的“眼睛”,分辨率相当高。

HST使人类的视野扩大到140亿光年的空间,还可以清晰地探测到暗至29等的宇宙天体!一个比方可以帮助对这“29等”的理解:在华盛顿看到16 000千米以外悉尼的一只萤火虫!由此可见,它成功升空,在望远镜发展史上是一次飞跃。

那么,这台望远镜为什么要用一个人——哈勃的名字呢?

这是为了纪念星系天文学的奠基人、观测宇宙学的开创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1924年在威尔逊天文台,他成功地用当时最大的25米口径望远镜拍摄“仙女座星云”的照片,并测定了它的距离,证明了它是一个和银河系同级的“河外星系”,为人类认识宇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制造的主镜面边缘比设计要求低了2微米多等原因,所以HST的视远由设计的160亿光年锐减为40亿光年——设想的“高瞻远瞩”变成了现实的“深度近视”。经过1993、1997、1999和2002年的4次太空维修,HST的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根本问题无法解决,所以美国人原来打算在2004年的维修计划已经放弃,让它“挥手从兹去”,顾不上它“生死两茫茫”了!

HST既已老态龙钟,离“贪婪”的科学家们的要求渐行渐远,那就应该有“接班人”。这样,美国人就想在2007年让HST生一个“儿子”——仅有28吨的“哈勃之子”。据说,它将发射到太阳照不到的地球背面的所谓“拉格朗日点”处,这一点距离地球约150万千米。而且,为了保证“雏凤清于老凤声”,“雏凤”的镜头直径8米,是“老凤”的3倍多。

另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史都华天文台镜子实验室”,2005年7月18日已经开始建造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巨型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将于2016年在位于智利拉斯卡姆帕纳斯地区的卡内基天文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的主观测镜片将由7个直径都是84米的大型子镜片组成。镜片将以甘菊花的形状被组装在一起:1个居中,另外6个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就能观察到任何角度的光线。因此,它的聚光能力相当于一面直径为256米的巨型望远镜,功能是当前最大光学望远镜——直径超过8米的新皇望远镜(Subaru)的45倍,成像清晰度将达到HST的10倍。

为了顺利建造这台巨型望远镜,美国的加州卡内基天文台、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物理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组成了一个联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