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球的形成历程

地球的形成历程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然而对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本质,现代科学至今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他认为自南落体加速度的物理本质正蕴涵于这一理论之中。按照这一假设,我们可以对地球电磁场产生的机理做出有趣的解释。根据帕·切尔卡申的计算得出的太阳核心的旋转周期,与通过试验确定的太阳光的脉冲周期2小时40分是一致的。

地球的形成历程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当然不会满足上帝“创世说”或开天辟地说这样的答案。实际上,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然而,人们也许还不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多达10多种,现列举一些如下:

1.彗星碰撞说。很久很久以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同行星(1749年)。

2.陨星说。陨星积聚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

3.宇宙星云说。星云(尘埃)积聚。产生太阳,太阳排出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

4.双星说。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牛的。

5.行星平面说。所有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围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能由原始的星云盘而产生。

6.卫星说。海王星、地球和土星的卫星大小大体相等,也可能存在过数百个同月球一样大的天体,它们构成了太阳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材料。

在以上众多的学说中,康德的陨星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虽然在具体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认为太阳系起源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后来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假说,而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可。

随着科学的进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有不少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根据天文学上观察到的事实:在太阳系的系统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角动量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所有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总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一奇特现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异常问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束手无策”。

另外,现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太空星体互相碰撞的现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一1拍摄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公里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彗星冲向太阳被吞噬的情景,12小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近日点时,彗头被太阳吞噬;1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近日点“失踪”。

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认为:地球所以侧着身子嗣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一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公里,重达1012亿吨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事实。那么,布封的“彗星碰撞”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今天,关于地球起源的学说层出不穷,但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仍是一个谜。

地球转,地核也转吗

前苏联一位名叫帕·切尔卡申的研究人员,根据计算认为,地核的旋转速度要比其外壳快上许多倍。看来,这一假设颇有些不平常。物理学家、行星学家以及动力学专家,都对这一大胆假设很感兴趣。

早在4个世纪以前,伽利略就确定了自由落体加速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已有300年了。然而对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本质,现代科学至今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可以得出引力波存在的可能性。这种引力波也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这种引力波始终未能发现,因此直到目前都不能不承认,那些怀疑引力波存在的观点仍然是强有力的。

帕·切尔卡申根据理论推算,提出了一种假设:地核旋转速度比其外壳(地幔)快16倍。他认为自南落体加速度的物理本质正蕴涵于这一理论之中。根据他的计算,如果地球表面旋转速度为每秒0.465公里,那么根据已知的地核地质半径推算,地核表面的旋转速度应为每秒4-3公里。在近地低轨道上飞行的人造卫星,也是以与地核相同的角速度旋转的。

按照这一假设,我们可以对地球电磁场产生的机理做出有趣的解释。地球模型的剖面看上去很像发电机:地幔是定子,地核是转子。于是人们就想,假如地球是一部巨型发电机,那么当人们找到了通向地核的方法以后就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未来有这样一个电站:巨大的超导电缆从四面八方通向电站;其附近没有水坝,也没有冒烟的大烟囱;电站厂房内没有涡轮机、锅炉、原子反应堆,也没有热核装置……巨大的电能直接由地核产生……那么,世界上只要有几个这样的电站,就可以保证全球用电了。当然,这一切在今天还只不过是想象而已。

不过,帕·切尔卡申的假设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天体没有磁场?答案很简单:要么是天体核的旋转速度不足以产生磁场,要么是天体根本就没有核。

从行星学角度看,帕·切尔卡申的假设是很有意思的。它有助于在理论上确定地球以及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核的半径、质量、密度、转速以及其他一些参数。总的讲,这些计算与目前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如果帕·切尔卡申的大胆假设得到了验证,那么它就可以用来解释自南落体加速度和引力常数的物理本质。它们将与光速电荷单位、哈勃常数以及其他一些量并列为物理学的主要基本常数。

现代科学都了解,太阳动量矩(脉冲矩)中占所有行星总动量矩的2%。显然,这里动量矩与守恒定律是不相符的。帕·切尔卡申的假设可以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根据他的假设,不足的动量矩完全出于太阳核心,它的转速比其外层要快上218倍。根据帕·切尔卡申的计算得出的太阳核心的旋转周期,与通过试验确定的太阳光的脉冲周期2小时40分是一致的。

当然,帕切尔卡申的假设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什么力量使地核旋转?为什么这一转速后来不传给地幔?为什么?为什么……是啊,不正是因为这些“为什么”帕·切尔卡申的观点才叫做假设吗!要知道,正是这样一些假设常常给人们带来新的发现,而人类需要发现的东西又是何其多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