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只眼睛

第四只眼睛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只有两只眼,是用来看东西的。此作者用第三只眼看出了那消失了的过去。然而作者并没有止于这个观察层次,进而又用第四只眼看出了其中的“理”,他说“苍苍烝民,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生也何恩?杀之何咎?”第三只眼所看到的绝不是前两只眼所看到的;第四只眼看到的又不同于第三只眼所看到的。有人满足于知道的多,恐怕临事时可能不免稍逊一筹。只有公认的才相信,是悟性品位不高的反映。解剖百人医全球。

杜乐天 第三只、第四只眼睛

杜乐天 第三只、第四只眼睛[1]

如果说高尔基说过从一粒沙看世界,那么地球科学家很早就可以从一块岩石看一个大洲大陆。

唐朝李华有一篇名文《吊古战场文》。一开头讲“浩浩乎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又讲“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眼前这一片是个什么地方?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

人们只有两只眼,是用来看东西的。凡是看到的,都是现实的。消失了的能不能也看得到?此作者用第三只眼看出了那消失了的过去。且看他说“……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这显然是当时厮杀喊声震天响的一番情景。然而作者并没有止于这个观察层次,进而又用第四只眼看出了其中的“理”,他说“苍苍烝民,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夫妇……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景就是景。其中并没有作者所说的这一大套情,更不见得有这套理。他是触景而生情、理。这表明凡是景中必有情和理,由景到情再到理,这就是悟。悟中还有级别、层次高低之分。

科学研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说高尔基说过从一粒沙看世界,那么地球科学家很早就可以从一块岩石看一个大洲大陆。一个岩石切片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几十亿年以前的成矿过程;一批气液包裹体能知道整个的气体地球动力学……从地幔岩的强烈破碎、形变“、溃疡”,能看出上地幔流体在几十万大气压(1大气压= 101.325千帕)、1000多摄氏度下的巨大爆炸,剧烈渗透的风狂云涌,随后影响到地壳上的岩浆喷流、火山爆发、地震摇荡、海啸怒号,顿时大山耸天,忽然陆陷深海……

如此说来,一切实物都是消失了的事件的记录。看到的并不能说都看见了;同样,没有看见的更不能说就没有。第三只眼所看到的绝不是前两只眼所看到的;第四只眼看到的又不同于第三只眼所看到的。

那么第五只、第六只……眼睛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悟性,实为高明之道所在。有人满足于知道的多,恐怕临事时可能不免稍逊一筹。孙子早就说过:“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震不为聪耳”,因此他认为“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大白天下看见东西无所谓眼力。高明者能在凌晨、拂晓甚至黑夜看到东西。杂乱中知有章,朦胧中得分晓,这才是功夫。只有公认的才相信,是悟性品位不高的反映。劲风起于青萍之末,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人一次暗示即会其意,而另外的人也许几十年提耳不入。一次提醒即悟诚可贵,三次提醒尚可嘉,十次提醒不足奇,若需百次提醒就可谓“不是这块料”了。读书何必破万卷?解剖百人医全球。知识的高度决定悟性之翼的浮力;知识的深度因悟性的大小而涨落。迈步不如跳跃,跳跃不如飞翔。地平线上不会形成绚丽的虹霓,高空云端方可生发轰鸣的雷电!

【注释】

[1]本文选自1995年11月26日《科技日报》。作者杜乐天系我国地矿理论界学者,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