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的情境学习

“花”的情境学习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一盆花作为学习资源贯穿整节课,目的是使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浅近而有趣味的学习氛围。之所以选取“花”,是因为它承载着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尽管学习活动隐含着课标的内涵,却因为具有特色而充满个性。虽然不以“花”作为学习资源同样也要做到这一点,但是以此作为入口和出口,便是教师对教学的再创造,它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主张,此为选取该情境的原因之三。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与化学有密切的联系,仔细思考其中的化学内涵,就可以找到可探究的素材。我养了几盆花,有一次课堂上我将其作为教学情景资源,恰好学到“化学与农业生产”这一节课,我就将它应用在了课堂教学中。

【课题】化学与农业生产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花的生长状况,总结化学肥料的种类及其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施用化肥的限制条件和保存方法,体会性质的核心作用。

3.通过了解波尔多液的作用,感受研究化学农药的意义,明确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重要性。

4.通过对化肥和农药的学习,体会化学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感受“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热情。

【教学情境资源】

署假时我“检了”一裸花。当时这裸花奄奄一息,养了几个月,逐渐茂盛起来(请学生观察思考:根据你对化肥的了解,你认为在施肥过程中使用哪几种营养元素比较多)。

【设计原则】

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化肥和农药,这两个话题尽管距离学生也不远,但与盆花相比,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研究身边的现象,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无处不在。

花的生长与粮食的生长都需要营养元素,都需要防止病虫害,化肥和农药,可以提升花的观赏价值,有助于粮食的丰收。同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类”这一概念的认识。

创设学习情境的价值,就在于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此时,主动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态度。由一盆花开始的教学,意在架构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学习氛围。

【设计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学习

1.导语(略)。

2.阅读、讨论。

第二环节:阅读交流,总结知识要点

1.化肥的种类及作用。

2.几种铵态氮肥含氮量比较。

3.深度思考:

①老师每天都将喝剩的茶水浇在花中,茶叶中含有什么营养元素(展示茶叶的资料)?

②秋天如何处理落叶更合适?烧过的落叶会变成什么(展示落叶的成分)?

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化学内涵,并达成共识:所谓的“废物”,也许只是因为放错了地方。

第三环节:故事导入,实验探究

1.讲述一个施用铵态氮肥的案例,分析施肥的注意事项。

2.实验探究:铵态氮肥受热或遇到碱为什么会失效?通过设计—演示—观察—结论—原理分析的程序完成,总结铵根离子的鉴别方式。

3.总结保存、施用铵态氮肥的注意事项。

(强调: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物质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存在方式)

第四环节:问题研讨,辩证思维

(提出问题:要想解决花的生长问题,只研究营养问题还不够,如果遇到病虫侵袭该如何应对)

1.展示波尔多液的成分以及不能用铁制器皿盛装的原理(金属活动性)。

2.研讨波尔多液杀菌的原理(重金属盐对蛋白质的破坏)。

3.如何使用农药及农药的发展前景(“度”的问题和环保问题)。

第五环节:介绍袁隆平,激发内在情感

袁隆平:一定要找到让人类不再挨饿的那粒种子。

第六环节:比较两盆花,深度思考

1.观察另一盆花:缺少什么营养元素?

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土壤的酸碱度、花的习性等。

2.要想让粮食丰收,应研究的问题很多,现在的学习,正是为了将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3.你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反思:

以一盆花作为学习资源贯穿整节课,目的是使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浅近而有趣味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开端,会使学习活动充满动感,选取这样的情境,主要是考虑了学生的兴趣。

之所以选取“花”,是因为它承载着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尽管学习活动隐含着课标的内涵,却因为具有特色而充满个性。尊重课标、尊重学情,坚持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选取此情景的原因之二。

本节课容量很大,既兼顾知识的学习,又要深化观念教学,包括分类观、微粒观、化学价值观、实验观等都要在学习活动中有所体现,同时,还渗透着哲学观点。虽然不以“花”作为学习资源同样也要做到这一点,但是以此作为入口和出口,便是教师对教学的再创造,它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主张,此为选取该情境的原因之三。

尽管有以上诸多思考,且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达到了预期,但是仔细分析,还有诸多缺陷,比如,在学科学习中过多涉及“大义”未必是恰当的,而应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去自然感悟。另外,如果每节课都涉及诸多化学知识,并一一强化,会冲淡重点,等等。这都是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予以重视并尽力改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