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与宽度

深度与宽度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可以指引我们获得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深度与宽度

什么是「人的格局」?



一个人「格局」的养成,和下面两件东西有关,如果你经常往这两方面上去思考问题,格局自然而然就会大起来:


一曰「历史的深度」。就是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只看它短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还是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会为今天抖了个机灵并且半天刷上 200 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过,十年前的自己,在遥想十年后时,理想中的你是现在这个为 200 票而沾沾自喜的样子吗?或者设想等到十年以后,那时的你再来看今天所做的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意义?(当然,我不是说写答案攒票在「历史的深度」的审视下没有意义,我早就说过,关键是你要努力去写「长半衰期的答案」)


二曰「世界的宽度」。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辩论中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或者在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或者被某位师长夸赞为天资聪颖、前途无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也许在波士顿的一间公寓,也许在日内瓦的一间实验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栋隐居的木屋中,有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构思一件伟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你对此全然无知。你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这个小王国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可以指引我们获得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这个东西,也与你的天赋有关,与你的际遇有关,与你的命运有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你无法安排和设计你的天赋和命运。


事实上,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谓「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 (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 (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 (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 of ideas)的概念源自刘易斯 · 科塞的著作《理念人》,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人物灿若星辰,这里我列举三位代表: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爱多士。


维特根斯坦,年轻时一天到晚想着自杀,倒不是因为什么生活不顺(他是个超级富二代),而是一直怀疑他的才华不够以至于他的生命无法为人类文明作出什么贡献,直到他遇到罗素,罗素肯定了他的哲学天赋后,他自杀的心才收了起来。后来他父亲病逝,他和几个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得到一份丰厚的遗产,他第一时间想到去拿出一笔去资助艺术家,又过了几年,他嫌打理钱麻烦,把他的钱全部给了他的兄弟姐妹,自己什么都没留下,导致之后他自己的哲学著作没人读得懂只能自费出版的时候连出版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四处去借。


哥德尔,从纳粹那里好不容易逃到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顿了几年,准备入美国籍了,按照要求必须要学习美国的宪法,因为入籍仪式的时候还要考试,可惜这人太一根筋了,竟然发现了美国宪法里面的一个逻辑漏洞,证明在某种情况下,一旦这个漏洞被利用,美国会一下子变成独裁国家,于是跟法官当场争论了起来,好在爱因斯坦在一边急得拼命打圆场,不然这美国籍可就泡汤了!


爱多士,一代数学大师,一辈子发表了两千多篇数学论文,跟世界各地的无数数学家合作碰撞灵感,有些年轻数学家窃取了他们的合作成果,独自发表论文,没署他的名,他一笑了之。拿了沃尔夫奖,5 万美元,立马捐给教育基金,自己只留 720。一生中到处寻找数学神童,鼓励、引导、资助他们,救济穷学生、流浪汉、拉玛努金的遗孀,只留极少的生活费用。一生未婚,没有遗产,思考数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 (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 1111 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 1000 个人是盲众,100 个人是逐利者,10 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1位是至善之人。当然,并没有必要倡导人们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这就是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