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远非第一次科技革命所能比拟。〇相对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生产经验起主导的情形,第二次科技革命则主要是由电磁学的理论研究触发的。而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发现向技术成果的转化也显著提速了。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丰硕果实则是收获了列宁主义。

第二次科技革命

●从至今回响犹存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声浪中,我已经深深震撼于科学技术那“力拔山兮气盖世”般扭转乾坤的神奇力量了。由此可以想见,第二次科技革命该又是怎样地惊心动魄、气冲霄汉了!

〇“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科学技术,无愧于马克思“历史杠杆”、“革命的力量”的崇高礼赞。仿佛是受到了激励和鼓舞,也似乎是回报“知遇之恩”,科学技术在伟人的有生之年再一次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更加深广有力地重塑了整个世界。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德国、美国为中心,刮起了一场席卷世界的电力风暴,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向了“电气时代”的现代文明。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远非第一次科技革命所能比拟。它把以煤为能源、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时代推向以石油为新能源、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新动力、以电讯为新传播手段的新机械时代,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社会生产力。

img22

图2-6 中国最早的内燃机车

img23

图2-7 早期的电报机

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世界工业产量增长了2.2倍,钢产量增长55倍,石油产量增长25倍。世界钢产量从52万吨增长到2 830万吨,铁路里程由21万公里增加到79万公里。到1913年,世界钢产量更高达7 635万吨,比1870年增长了近150倍!其中,德国的钢产量1 833万吨,远远超过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崛起的“龙头老大”英国(770万吨);还有后起之秀的美国,由于及时“借来”了电力革命的东风,不仅很快修复了南北战争遗留的创伤,而且从1870到1890年仅用了短短的20年就使工业产值上升了9倍,一跃而为世界第一!从此,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开始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力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是蒸汽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科学第一次走在了技术的前头,而且越来越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此话怎讲?

〇相对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生产经验起主导的情形,第二次科技革命则主要是由电磁学的理论研究触发的。而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发现向技术成果的转化也显著提速了。如果说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200年才完成了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那么,从电磁学到电气应用的转化却只经历了几十甚至十几年。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是否表明,第二次科技革命较之第一次无疑更加深刻、迅猛地撼动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生产力功能益发凸显和醒目?或者说,谁引领了科技革命的潮流,谁就有可能后来居上、傲视天下。

〇你总结得很好。科学技术,不仅是历史无畏的革命家,而且是坦荡无私的铁面法官。在它眼里,没有威权、独尊和永恒,有的只是“风水轮流转”的时代弄潮儿!

●“大风起兮云飞扬”,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使整个世界又翻了个个的同时,也势必会带来社会关系、道德准则乃至国际关系格局的全面变革。请问,是这样的吗?

〇一点不错!如果说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丰硕果实则是收获了列宁主义。

其实,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初见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洞察到这场新科技革命更加伟大的社会意义。

还是在1850年,马克思看到一台电力机车模型后,就曾预言:

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0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见证了马克思的先见之明。

1882年,当法国工程师德普勒(Deprez Marcel,1843~1918)在德国慕尼黑第一届国际电气博览会上展示其远程高压输电线路装置时,病中的马克思对此新技术极为重视,特地要求恩格斯前往参观并做出评价。恩格斯评价说:

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但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以致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愈来愈不能胜任。[7]

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尚未对这一新兴的科技革命进行深入的考察就先后辞世了。历史的重担,落到了列宁的肩头。

●请问,列宁是如何感受和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呢?

〇列宁生活的时代,正值电力革命飞速发展的时期。他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同时,也满怀激情地关注着这场新科技革命,并把社会主义的命运与这场科技革命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但是不能局限于这个一般的原理。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

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力革命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

●列宁,真不愧是一代伟人!

〇是啊。一句“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论断,浓缩了他对“电”这一新的科技伟力的高度认同和精妙概括。

不止于此,列宁还以电力这一革命的力量,分析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到垄断(帝国主义)进而战争的必然走向,从而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胜利”的新论断。

●列宁好像说过:“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电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请问,这两句话与列宁的上述分析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〇其实很简单,列宁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论断。——蒸汽,革了封建主义的命,确立了资本主义;而电力,则先让资本主义“疯狂”,然后为它悄然掘出了坟墓,最终发出照耀社会主义前进的万丈光芒,即“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我有点儿明白了。不过,您能说得再具体点吗?

〇且看,电力革命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集中,并在各部门形成垄断。

●记得有技术史家曾指出,电力工业一开始就具有垄断和科学的性质,因为从蒸汽动力向电推动力的转变消除了各种机器体系发展的界限,并且创造了具有这一时期典型特征的机器体系。请问,是这样的吗?

〇是的。正是电气技术所造就的机器体系,把众多工厂和无数车间的生产联系起来;同时,大资本利用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工艺优势,吞并小资本,像滚雪球似地逐渐形成垄断集团。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资本就开始走向集中和垄断,到1900年普特兰水泥联合公司控制了英国80%的水泥生产,20世纪初冶金、化学、煤炭、造船和水泥等主要工业部门都形成了垄断;美国1909年占企业总数1.1%的大企业产值却占总额的43.8%,工人数占30.5%。也就是说,占企业总数1%的企业,控制了美国将近一半的工业生产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就是帝国主义。

●那,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

〇虽然垄断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垄断资产阶级控制了西方各国,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于是疯狂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那……如果各抢各的“地盘”,即所谓“开拓”新的殖民地,西方各国也不一定就非得兵戎相见,以致“狗咬狗,一嘴毛”呀?

〇问题就出在这!如果世界没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或许还可以通过抢占新的殖民地来缓解。但“不幸”的是,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殆尽。德、美、日等国凭借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来居上,实力超越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先行者”与“受惠国”的英、法诸国,但它们在海外的殖民地相对于后者连“零头”甚至“零头的零头”都不够。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拥有3 360万平方公里、人口4亿多的海外殖民地,法国也有1 060万平方公里、人口5 550万的海外殖民地,甚至沙俄也扩张领土达1 740万平方公里。相形之下,这时的德国“仅”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而美国和日本更是只有“区区”的30万平方公里!

img24

图2-8 1914年世界殖民地分布图

“弱肉强食”、“有强权,无公理”,是帝国主义奉行的“天理”和行事的“法则”。于是,后来居上的德、美、日诸强强烈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来重新切割世界这块“大蛋糕”,“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德国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Ⅱ,1859~1941,1888~1918年在位)公然宣称:

(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1897年12月,德国外相皮洛夫(Bernhard Heinrich Karl Martin von Bülow,1849~1929)在一次演说中则将德皇宣称的“任务”明朗化了: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能否这样说,后起的德国和新兴的美国、日本等“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的先天“任务”,正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一伟大预言的“毫无悬念”的结局?

〇不错!在列宁看来,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而爆发的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势必会极大地内耗掉帝国主义阵营的“真气”,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有可能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如俄国“乘虚而入”地取得胜利。

●我不禁对列宁的缜密逻辑和天才预见而万分崇拜和无限折服了!

〇历史,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唯物辩证逻辑及其伟大现实应用性的最醒目广告。这,就是列宁主义之所以被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缘由所在!

以列宁主义为指导,经过长期的磨难和锤炼,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终于在帝国主义自相残杀正酣的当头,毅然决然地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人类从此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