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学位,更要追求学问

要学位,更要追求学问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问和学位,从道理上说,当然是学问重要。社会上的世俗见解大都是把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等同于有学问的人、高学术水平的人,或者是具有很强科学研究能力的人,这实际是一种误解。当然,多数拥有学位的人还是有学问和能力的。我认为,学问和学位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通常,学问做好了,学位自然就得到了;但得学位易,求得真有学问难。真正的求学问的人,以追求知识、研究学问为理念。

学问和学位,从道理上说,当然是学问重要。学问反映一个人内在的学术素质和修养,学位是一个人接受知识程度的外显标志,表示一个人所受到的学术上的训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得者本人所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社会上的世俗见解大都是把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等同于有学问的人、高学术水平的人,或者是具有很强科学研究能力的人,这实际是一种误解。学问与学位就像内容和形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人学问高并无学位,也有人空有学位头衔和高学历并无实际的学问和能力。当然,多数拥有学位的人还是有学问和能力的。在当今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谋求高职位、评审高职称时,用人部门往往更看重学位,把学位作为一个门槛值来要求。无怪乎现在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入学是奔着学位来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认为,学问和学位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通常,学问做好了,学位自然就得到了;但得学位易,求得真有学问难。按照当今我国的学位条例,获得一个博士学位,只需在核心期刊(SCI或EI收录)发表几篇文章(通常是3篇,要求有创新见解)就可以了。这并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不少博士研究生,跟着指导教师申请来的课题作学位论文,在很窄的领域学习,目标只是完成用于答辩的3篇论文,既不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更不愿深入研究一些问题。博士学位虽是得到了,但有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本领、能力和学问就很难说了。

真正的求学问的人,以追求知识、研究学问为理念。他们研究科学的动机和原动力,是他们对求知、求真理的内在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名和利。当今的研究生渴求获得学位的愿望可以理解,以“职业”和“饭碗”为求学动机也无可厚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么!固然,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而言,他们也不可规避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总不能把寻求职业和饭碗作为求学的唯一或主要的目的。何况研究学问,追求超越世俗功利之上的理想与解决生计的“谋食”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我希望每个博士生和硕士生都从内心自问一下:当研究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我读书的年代以及更早的年代,出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中,很多人抱着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求真的学问,并不把学位看得很重。中国光学界的前辈王大珩院士就是一个求学问重于求学位的人。1942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获得了硕士学位。正好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招人,为有机会体验光学玻璃的研制过程,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关键技术,并想到这是国家未来发展极为需要的工艺技术,大珩先生毅然放弃已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录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受聘于昌司玻璃公司,任研究实验部物理师,从而学到了真实的本领。1948年5月他回到了祖国。1953年12月,在长春仪器馆,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努力,运用在英国学到的技术和经验,为新中国成功地熔炼出第一炉光学玻璃。

我衷心希望,研究生们在学习期间,重视研究学问,获取真的知识,摆正做人、求学问、得学位的关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心怀一个崇高的目标,名副其实地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