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号”的选育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黄选号”的选育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三疣梭子蟹养殖业主要还是依靠捕捞野生蟹来满足生产育苗的需要,这种状态限制了其发展。一方面,这些捕捞的野生三疣梭子蟹可能携带感染性病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进行了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选育。至2010年已连续进行了5 代群体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将其命名为“黄选1号”。

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和海水养殖对象(吴常文,1996),2010年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产量达9万余吨。目前,三疣梭子蟹养殖业主要还是依靠捕捞野生蟹来满足生产育苗的需要,这种状态限制了其发展。一方面,这些捕捞的野生三疣梭子蟹可能携带感染性病毒。据报道,近年来,随着三疣梭子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也接踵而至,并出现大规模发生和暴发性流行的趋势,给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生长速度是重要的经济性状,大规格三疣梭子蟹的经济价值明显要高。因此培育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是实现三疣梭子蟹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水产养殖品种培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将水产生物,尤其是经济海洋生物(鱼、虾、贝、藻)的遗传育种研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在海水动物育种研究中,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道纳尔逊首先对虹鳟鱼进行数代的家系选育,成功地选育出优质虹鳟道氏品系;挪威的大西洋鲑和GIFT罗非鱼良种工程体系堪称典范,实现了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性成熟年龄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复合选育,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对日本囊对虾进行选育,结果选育的日本囊对虾生长速度提高11% ~ 15%(陈锚,2006);1995年,美国国家农业部(USDA)和海洋研究所(OI)共同进行了凡纳滨对虾(L.vannamei)的选择育种,采用综合选择指数对生长性能和桃拉综合病毒(TSV)2个指标进行选育(Brock et al,1997),1998年两个独立的育种品系建立起来,一个是完全选择生长性能,另一个是以70%为权重选择TSV抗病性和30%为权重选择生长性能,结果选育品种生长速度提高21.1%,成活率提高18.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通过6代群体选育,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而成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与对照相比,体长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26.86%,抗逆性强,发病率不足10%(李健等,2005);另外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以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及存活率为选育目标,通过构建大规模家系,从遗传学角度确定出经济性状优势的家系及个体,选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收获体质量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抗病性,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孔杰等,20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采用群体选育的方法进行了三疣梭子蟹新品种选育。2005年收集我国沿海4个地理群体三疣梭子蟹,进行遗传结构分析、配合力测试,建立基础群体(高保全等,2007;樊祥国等,2009)。2006年从基础群体中选择个体大、活力强、健康交尾雌蟹构建育种核心群体,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进行群体选育。核心群体每年进行1代选育,每代5%左右的留种率,分别挑选个体大,活力强,健康雌、雄蟹各2 000只以上,按1:1性比进行室内交尾,交尾雌蟹进行室内越冬。翌年春季选择1200只亲蟹进行苗种繁育,收集500只以上亲蟹的部分子代进行等比例混合池塘养殖,作为保种群体。至2010年已连续进行了5 代群体选育,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的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将其命名为“黄选1号”。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养殖,与对照组相比,新品种收获时平均个体体重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全甲宽变异系数 ,5%。

2010 ~ 2012年进行了新品种中试养殖,中试养殖3000余亩*,结果显示新品种收获时个体规格大、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平均单产提高30%;辐射到山东潍坊、日照、青岛、烟台、河北沧州、唐海及浙江象山等地,累计养殖面积9万亩,获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2年该品种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