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头做成的名片(古代的名片)

木头做成的名片(古代的名片)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片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纸片。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名片的来历。其实,名片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名片逐渐普及开来。所以官小的人使用较大的名片以表示谦恭,官大的人使用较小的名片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而今天的名片则比古代要先进多了。不但有印刷精美的传统纸质名片,还有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名片,也有人喜欢仿古的竹简红木名片。

名片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纸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互通名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了。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名片的来历。其实,名片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出现了名片。那个时候称为“谒”,是用竹片或木片做的。《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东汉时,“谒”又叫“刺”,上面不但有执刺者的名字,还有他的籍贯,和今天的名片非常相似。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门用于拜见上司,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固定的书写格式,所有的内容都要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所以也叫“长刺”。

汉末郭泰是当时的“名人”,知名度很高。他坐车游洛阳的时候,行人争着把“刺”投到他的车里,常常“载刺盈车”。而南朝的夏侯叔人,因为孝顺而出名,人们争着和他做朋友,于是他家里摆满了“刺”,这便是“积刺盈案”。有趣的是,有的人还嗜好“投刺”。南朝梁人何思澄,晚上自己做“刺”,白天驾车走亲访友,晚上回来的时候“刺”全都送出去了,每天都是如此,真是个“怪人”。

到了唐代,“木简名刺”改为“名纸”或“名帖”,这个时候的名片已经是纸做的了。唐人的名帖,多使用红笺。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以便交流。此时的“名帖”扩大了使用范围,不管是官府还是青楼,都能看到人们交换名帖。在这个时期,“名刺”这个名字仍然在使用,并且传到了日本,直到今天,日本还把名片称为“名刺”。

宋代通行的名片叫做“门状”,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更像是一封书信。下属求见上司时先呈进“门状”,上司在门状后加了“刺引”,然后才可以进见。这种“门状”比“名帖”更郑重和更严肃,其性质和古代的“谒”有些相似。

“门状”的制作也非常讲究。有的门状用红绫作材料,用赤金做字;有的门状就是一幅织锦,上面的大红绒字也是织出来的。呈上门状时,还要加上底壳。下官见上峰,必须用青色的底壳。门生第一次拜见座师,必须选用红绫制做的底壳。像这样的名片,放在今天也算是豪华型的。

元代称为“拜帖”,明清时又称“名帖”、“片子”。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必须写满整个帖面。如果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写的名字要大一些,“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就会被认为狂傲。名帖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以至到了清代人们已经不动手写名字了,而是直接拿来印章印一下就行了。

到了清朝末期,才正式有了“名片”这个称呼。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名片逐渐普及开来。清朝的名片,开始不断缩小。在官场上,名片越小地位越高。所以官小的人使用较大的名片以表示谦恭,官大的人使用较小的名片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学会利用名人的名片了。清道光年间,有人利用浙江鄞县举人徐时栋的名片前往官署徇私说情,不过被识破了。到后来,许多名人都会在名片背面注明“不作他用”字样,今天使用身份证复印件等也是一样要有所注明。

而今天的名片则比古代要先进多了。不但有印刷精美的传统纸质名片,还有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名片,也有人喜欢仿古的竹简红木名片。为了适宜市场需求,“电子名片”也横空出世,用大大小小的光盘装载上各种宣传材料,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传统名片所不具有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