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身份证(身份证的老历史)

古代的身份证(身份证的老历史)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2月,有近百位明星的身份证照片被网友曝光,其中有演员,也有主持人和歌手。曝光的照片中,有二代证的彩照,也有一代证的黑白照。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史学家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到了明代,朝廷取消了唐、宋时期所使用的鱼符和鱼袋,官员的“身份证”改用“牙牌”。

2009年2月,有近百位明星的身份证照片被网友曝光,其中有演员,也有主持人和歌手。曝光的照片中,有二代证的彩照,也有一代证的黑白照。这引发了网友对照片和本人像不像的讨论及争议。

在中国古代,百姓也有身份证这样的证件吗?生活中,他们的隐私也会遭到曝光吗?

说起身份证,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不过比较简单,只供官员使用,上面刻有姓名和官品。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发给官员们的“鱼符”。

“鱼符”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外形像是一条小鱼,分左右两片,上面凿有小孔,以供穿线佩带。上面刻着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官级、俸禄以及出行享受的待遇等。当时的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以方便应召出入官府衙门。于是,西安城里的宫廷官员们在每天上班的时候,最先使用了这样的“身份证”。

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附身鱼符者,以名贵贱,应召命。”史学家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不过,“鱼符”的制作材料并不相同,根据官员的官衔大小有所差别。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的“鱼符”,均用黄金铸制,以显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的官员的“鱼符”用白银制造;六品以下的“鱼符”则为铜质。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发放“鱼袋”,用来存放“鱼符”。

到武则天时,一度把“鱼符”改为“龟符”,因为它的形状像是一只乌龟,而用途仍然与“鱼符”相同,也是用来证明官员们的身份。

宋代,“鱼符”被废弃掉,但官员们在上班的时候仍佩带鱼袋。袋里面写上他们的官阶、供职的衙门等等。这时的“鱼袋”和唐朝时用的“鱼符”相比,简约了许多,使用更为便捷。

到了明代,朝廷取消了唐、宋时期所使用的鱼符和鱼袋,官员的“身份证”改用“牙牌”。这里所说的“牙牌”,并不是人们经常在赌场看到的称为“牌九”、“天九”的那种赌博工具,而是明朝大臣必备的“入宫通行证”。“牙牌”在材料制作上也与前代有了改变,多用象牙、兽骨制成,分为“勋”、“亲”、“文”、“武”、“乐”五种。上面刻着持牌人的姓名、籍贯、入仕年份、官阶、年俸以及所在衙门的名称等比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代意义上通用的那种塑料卡片式的身份证了。

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的“牙牌”这样的“身份证”,已经不再局限于官吏这个阶层了,逐渐开始向社会的中下层发展使用。这样的“牙牌”,比我们出入小区、学校等单位使用的出入证上登记的信息要详细多了。

“身份证”的历史发展到清代,就是比较特别的形式了,清代是用帽子上的饰物,就是帽珠,也叫顶子,来区分官员的官衔大小和使用者的身份高低的。帽珠的材料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比如,如果是一品大员,可以佩戴个大红宝石顶子,如果是一个秀才,则就只能佩戴铜顶了。当然,一般的老百姓的帽子上没有顶的,只能用绸缎打一个帽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