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能忽视的那道“羹”(古代的“汤羹”文化)

不能忽视的那道“羹”(古代的“汤羹”文化)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数古代名吃名菜的同时,美食家们往往不会忘记“汤羹”这一美味载体,甚至可以说,我国的汤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饮食和礼俗中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最初的羹,称之为太羹。在这里,“梅”所起的是醋的作用。但是,汤羹在饮食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饮食礼俗中,为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主人往往亲自动手调鼎,并将调好五味的羹送到客人面前。此外,汤羹的被人们“不离不弃”,除了自身的美味之外,也占了很多名人效应的光。

在历数古代名吃名菜的同时,美食家们往往不会忘记“汤羹”这一美味载体,甚至可以说,我国的汤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饮食和礼俗中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最初的羹,称之为太羹。羹的最原始的做法,是一种不加五味的肉汤,到了周代,才开始往羹里添加调味品。在《尚书·说命》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在这里,“梅”所起的是醋的作用。周代的时候,几乎所有能吃的动物肉类都可以做羹,如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脯羹等很多,而在平民百姓家里,肉是比较稀罕的东西,就用藜、蓼、芹、葵等蔬菜来代替肉,像《韩非子》中说的,“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在《礼记·王制》中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可以看出,羹在周朝的时候,是饮食中的主力军,人们日常佐餐下饭,都以羹为主。只是随着菜肴品种的增多,羹才逐渐沦为一种辅助性的菜肴品种。

但是,汤羹在饮食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饮食礼俗中,为了表示对来客的尊敬,主人往往亲自动手调鼎,并将调好五味的羹送到客人面前。就连天子帝王赏赐大臣,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心愿。李白在被唐玄宗召见的时候,因为能说会道,受到赏识,皇上就请他留下来一起吃饭,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别小看这在碗里随意搅动几下,在皇权至上的时代,那可是无上的光荣。所以,应该说调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客人表示敬意的礼仪文化了。

此外,汤羹的被人们“不离不弃”,除了自身的美味之外,也占了很多名人效应的光。比如,在《庄子》一书里就曾经提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糁是一种类似“肉粥”的羹。就是说,曾经“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吃的羹却是没有肉的野菜做成的。所以,后代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安于清贫,也经常拿出藜羹在做“代言”。宋代陆游就写过“破裘负日茅檐底,一碗藜羹似蜜甜”的句子,应该说,藜羹本身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汤食,更是因为孔子他老人家曾经吃过,于是,就最能表示气节和文化了。

据《晋书·张翰传》里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在这个流传很广的典故里,张翰就因为想念家乡的莼羹,连官都不想做了,这样的潇洒,自然就成了历代读书人表示自己不图名利的榜样,同时,也衬托出一碗莼羹,在文化层面上的意味无穷。

具体说到汤羹的种类和做法,那可就说来话长,很难做到言无不尽了。但汤羹本来就是古时候一种最普通的食馔,而恰恰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传承里,糅合了一定的文化滋味,才得到了人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垂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