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成语看服饰的演变发展(成语中的服装变迁)

从成语看服饰的演变发展(成语中的服装变迁)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很多古代的服饰名词,还保留在成语里,假如“刨根问底”一下,也许同样能领略到古代中国人的衣着风貌和发展脉络。到了汉代,官员要把官印挂在腰间,而系官印的带子叫“印绶”,印绶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的官职,也就有着长短颜色的区别。朱和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

现代人研究古代服装的发展变化,通常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根据文字记载,比如历代的《舆服志》、各种典籍、野史,甚至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另外一个渠道,就是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和考古发现里找到更具体的信息。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很多古代的服饰名词,还保留在成语里,假如“刨根问底”一下,也许同样能领略到古代中国人的衣着风貌和发展脉络。

比如,“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仪表端正。而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这个冠,虽然是戴在头上的,但和现代的帽子却不尽相同。冠只是加盖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它的作用也不是为了保暖,而是出于礼仪的需要。正如《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

随之,又出现了“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这样的成语,这就从形状上形象地反映了古代装束的真实情况。

如同我们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样,古人的袍服,一般都是大袖子,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有时候还能在里边装点东西,而古人腰间常常系着宽阔的丝绸织带。至于高髻和峨冠,当然是因为古人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高高地顶在头上了。

到了汉代,官员要把官印挂在腰间,而系官印的带子叫“印绶”,印绶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的官职,也就有着长短颜色的区别。《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记载:“相国、丞相,皆金印紫绶。”于是,也就有了比喻高官显爵的成语:紫绶金章。

朱和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慢慢地,不只是印绶,官员的官服也开始有了颜色的规定,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的变化基本上不大,所以,“紫绶”变成了“紫袍”,而官印也不需要老挂在腰上了,“金章”也就变成了“玉带”,紫袍玉带,同样是形容官阶的显赫。

比较有意思的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写实的描述,却渐渐被人们引申发挥成了比喻。这个成语的来历,同样是和官服有关。

唐代,在武则天当朝时,曾经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也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上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其实,这样用禽兽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并不存在任何的变异,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补子”,用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在官员的前胸和后背,有点类似于“军衔”,使人一望就可以知道官职品级。

而其他成语,如清代以后的“顶戴花翎”、“长袍马褂”,还有民国以后的“西装革履”,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真的可以说五彩纷呈的服饰成语,同样是一部帮助人们认识古代服饰的好词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