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

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天,爸爸到学校接10岁的女儿妍妍回家。路上,妍妍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爱心捐赠活动。您昨天不是给我50块钱嘛,我当时准备把这些钱都捐出去……”其实妍妍只是想告诉爸爸事情的原委。最终,妍妍只捐了5块钱,并没有把50块钱全部捐出去。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爸爸不仅要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还要让孩子明白:为自己辩驳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孩子应该学会行使和维护这项权利。

没有一个爸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的,可世界上也没有不犯错就能顺利长大的孩子。成长,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而且当孩子犯错或出现问题时,爸爸还应该给予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不要孩子刚出现点错误就各种批评加指责。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该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孩子在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很正常,而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错误—学习—尝试—纠正”的过程。

可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或犯了错误后,很多爸爸总是凭借自己对事情的片面了解,就对孩子的做法和行为妄下结论或大声斥责。而只要孩子一解释,爸爸就会认为孩子是在为自己的错误狡辩,而且让自己的父亲权威受到了侵犯,怒气骤升,有时甚至会运用更为粗暴的举动来制止孩子,使孩子有苦难言。

一天,爸爸到学校接10岁的女儿妍妍回家。路上,妍妍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爱心捐赠活动。您昨天不是给我50块钱嘛,我当时准备把这些钱都捐出去……”

爸爸一听就火了,大声打断妍妍的话,怒斥道:“什么?你把50块钱全捐了?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你难道不知道吗?我和你妈妈天天辛辛苦苦赚钱,你却这么败家!我看你这周都不要指望我再给你零花钱了!”

“不是的爸爸……”

“住嘴!还不是什么?犯错了还敢狡辩!”

妍妍只好委屈地跟在爸爸后面回家了。

其实妍妍只是想告诉爸爸事情的原委。她当时确实想把50块钱都捐了,可班主任告诉她,要量力而行,就算只捐1块钱,也能表明自己对灾区小朋友的一片爱心。最终,妍妍只捐了5块钱,并没有把50块钱全部捐出去。

据一所教育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情愿听到父母所说的话中,“住嘴”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家长平时对待孩子是多么专制。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果爸爸经常这样自以为是,不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孩子渐渐就会放弃自己的这项权利,默默承受着由此产生的委屈和痛苦。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会逐渐变得没有主见,不会为自己争取权益,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寻求解决方法,只会自己默默忍受。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给孩子诉说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乐的身心成长之路上。”

所以,不管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对是错,爸爸都要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让孩子说清事情的原委。

●当孩子做了你认为不对或不恰当的事时,不要急着责怪批评孩子,而是先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为自己解释一下。

●如果孩子说完他的理由后,你认为是正确的,不仅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及时认同和赞赏他。即使孩子的做法是错的,你也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以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再认真、耐心地给孩子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与教导。

●如果孩子的某种举动令你十分不解,而孩子又没有主动向你说明,你不妨剥茧抽丝,积极引导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想法,再加以纠正和教育,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切不可粗暴地干涉或打断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感到委屈时,别让孩子强忍着,引导他将内心的不快宣泄出来,了解孩子委屈的原因,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但爸爸也要记住,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并不等于无条件地顺从迁就孩子,而是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正确地引导孩子。

●爸爸要谨记:辩驳不是狡辩,也不是强词夺理,凭空捏造,而是要说明事情真实的一面,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孩子也有。所以,爸爸不仅要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机会,还要让孩子明白:为自己辩驳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孩子应该学会行使和维护这项权利。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权利有了科学而深入的认识后,他才会勇敢而坦率地使用自己的权利,未来才能更勇敢地面对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