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疯狂的物质欲背后缺的是爱

疯狂的物质欲背后缺的是爱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父母频繁送给孩子物质化的东西,那么孩子会认为这是父母爱他们的举动。但不懂得无形之爱的孩子则容易对物质迷恋,那意味着他们对爱的渴求。孩子的物质欲望越高,他就越缺少爱。那些疯狂索取物质的孩子,我们常常以为是父母过于溺爱他们,实际上这不是溺爱,这是不够爱,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才会想用物质来代替爱;而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才需要用物质来填补爱。

网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儿童有着比成人还疯狂的物质欲望,父母不满足他们就不答应!从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是物质,实际上,孩子需要的是爱。因为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父母的爱,手机只不过是爱的载体,得到了物质就得到了父母的爱,得不到则意味着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逻辑?第一,心理发展水平低,他把手机等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奶瓶或玩具,他需要的时候,妈妈就给他,这意味着妈妈对他的爱。第二,他不明白真正的父母之爱是什么,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无形的,而不是有形的物质,因为不懂,所以才会执着于爱的载体。

一个孩子只有得到了足够的父母之爱,懂得了真正的爱是陪伴、呵护,才会向往无形的爱,而不会对有形的物质过于执着。但是,我的朋友没有给予孩子更多无形的爱,相反,他总是用有形的物质去代替无形的爱,以至于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理解真正的爱。

孩子为什么会执着于爱的载体,因为爱的载体同样有陪伴和照顾的功能,比如毛绒玩具,可以代替爸爸妈妈陪伴自己,它可以让孩子抱着,可以听孩子说话,可以充当孩子的玩伴,而这本来是父母的角色。如果父母频繁送给孩子物质化的东西,那么孩子会认为这是父母爱他们的举动。那么一旦有一天突然不送了,他们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

懂得父母无形之爱的孩子虽然也喜欢父母送给自己的东西,但他们对物质的欲望是有度的,知道父母爱他们和满不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无关。但不懂得无形之爱的孩子则容易对物质迷恋,那意味着他们对爱的渴求。

父母对孩子的爱太少或给予爱的方式不对,孩子对爱的理解就无法升华到灵魂层面,而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婴幼儿时期是奶瓶,再大一些是玩具,更大一些则是手机、电脑。

爱是心灵的相互滋养而不是物质的相互交换

孩子的物质欲望越高,他就越缺少爱。父母越是用物质来表达爱,孩子就越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层面的爱,而他长大后也只会用物质来表达爱,他对细腻的情感无从体会,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心灵的相互滋养,而不是物质的交易。

给孩子能够滋养心灵的爱

什么是滋养心灵的爱,就是细腻的陪伴与关爱,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你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走进你的内心,你看见孩子的需要,孩子回馈给你你的需要,这样的爱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心灵的滋养,能让彼此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就不会简单地只用物质来表达爱。

爱孩子不是任务

有些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也愿意陪伴孩子,但是他们把陪伴当成一种任务。比如,陪孩子去溜冰,自己坐在一旁冷眼旁观,并命令孩子:“赶快滑,你每天需要滑半小时,滑完我们好回家做作业。”那么孩子还没开始滑,心里就开始不高兴了:这哪里是来陪我溜冰的,分明很不情愿吗?陪伴孩子,却没有投入情感,那么这也不是爱孩子,而只是把陪伴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仍然是把爱形式化了。陪伴孩子就要享受和他在一起的过程,和他一起分享某件事带来的快乐,让孩子觉得你愿意和他在一起并很开心。这一点会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是什么,一旦孩子感受到了这种爱带给自己的快乐,就不会对物质带给自己的快乐上瘾。

不要刻意用物质来表达爱

有些父母会觉得,你说得都对,但是我没有时间陪伴他。时间这个东西,没有多总有少吧,不能经常陪伴总能偶尔陪伴吧,最起码不要总是用物质来代替陪伴,过于奢侈的物质满足对孩子是无益的,只会麻痹他的神经,滋生他的物欲,降低他对爱的感知力,使他变得索取无度甚至以此来勒索父母。

只会给孩子物质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依然空虚,只有在得到物质的那一刻能快乐一会儿,但只是一刹那,很快这种快乐就会消失不见,孩子对物质也不再稀罕,只有继续通过索取物质才能再次得到刹那的快感。但孩子心灵的空虚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心灵需要的是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物质带来的短暂快感。

那些疯狂索取物质的孩子,我们常常以为是父母过于溺爱他们,实际上这不是溺爱,这是不够爱,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才会想用物质来代替爱;而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才需要用物质来填补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