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遇巧用“三余”成大器

董遇巧用“三余”成大器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董遇,字季直,三国时魏国人,出生在弘农。董遇性格质朴而好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董遇的父母相继死在了乱军之下,仅留下孤苦的董遇兄弟二人。尽管生活不是很宽裕,经常四处奔走,但是董遇经常随身携带一些书籍,一有闲暇就坐下来认真研读。

  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无论是有多少金钱都购买不到。那些善于学习和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能够很好地利用闲暇和业余时间,积少成多,而且也向时间要效益,最终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片段和高的时间效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董遇就是这样一位珍惜时间的人。

  董遇,字季直,三国时魏国人,出生在弘农(现在的河南省灵宝县)。董遇性格质朴而好学,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在汉献帝统治期间,国家统治阶级软弱,国内经常发生各种扰乱和地方割据的现象,当时社会兵荒马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兴平194195)年间,关中又出现了动乱。董遇的父母相继死在了乱军之下,仅留下孤苦的董遇兄弟二人。他俩只得远走他乡。董遇和他的哥哥董季中两个人依靠到段煨将军的门下,以采摘野稻然后背上到处贩卖为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尽管生活不是很宽裕,经常四处奔走,但是董遇经常随身携带一些书籍,一有闲暇就坐下来认真研读。哥哥季中经常笑他这样认真读书,还是得依靠贩卖为生,董遇却坚持不改,一有时间就翻开携带的书籍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

  日积月累,董遇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也随哥哥到处贩卖增长了很多的见识,他开始潜心研究《老子》,并为《老子》做了训注,这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成名后的董遇让哥哥刮目相看。后来他又开始钻研《左传》,对《左传》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校订,写成了《朱墨别异》一书,可惜该书在后来的流传中遗失了,今人再也没有机会一睹他的风采了。

  等到建安初年,国家稍微稳定了一点,董遇被推荐为孝廉,不久被提升成为黄门侍郎,专门陪皇帝读书,受到皇帝的爱戴和信任成名后的董遇有成群的追随者,有人提出向他学习,董遇不肯收他们为徒,他不解地问:“你们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我想知道,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到底靠什么?有什么诀窍?”,他连忙说道:“我只知道要读书要先读上几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够领会书中的意思了。

  那些想拜他为师的人又说:“虽然我也想着像你这样的多读上几百遍,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董遇笑着说:“可以用‘三余’时间阅读啊”,有人接着问:“‘三余’是什么意思啊?”,董遇解释道:“所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中比较闲暇的时间,夜晚是一年之中比较闲暇的时间,遇到阴雨天气是农忙时节的闲暇时间,一年当中有这么多的闲暇时间,利用这些时间读书,才能够读书百遍,才能理解书中的意境。

  简评:董遇一生巧用“三余”时间最终有所成就的事迹,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惜时如金、努力学习的榜样。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看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业余时间,成功要看八小时外的功夫。鲁迅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还是有的”,关键是看我们挤不挤了。那些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常常是没有利用好琐碎的时间,待其流失了又后悔不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本无所谓有无,而再看你是否愿意去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