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达父亲的诱导

通达父亲的诱导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振宁的母亲到上海迎接丈夫,也带了六岁的儿子同往。父亲叫杨振宁背一段听听,杨振宁流利地背了出来。杨振宁很紧张,以为父亲会责备他。钢笔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东西,杨振宁生来从未见过,高兴得不得了。从父亲的提问中,杨振宁第一次懂得了读书求理解的重要。一次,杨振宁用泥土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但并没有取笑他,批评他,而是幽默地说:父亲也曾责骂过杨振宁,但过后也很歉疚。

1928年杨振宁父亲在芝加哥取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任厦门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的母亲到上海迎接丈夫,也带了六岁的儿子同往。父亲见到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自然非常高兴。父亲是个读书人,见到儿子后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学习情况。

“你念过书没有?”父亲问杨振宁。

“念过了。”杨振宁干脆地回答说。

“都念过什么书?”

“念过《龙文鞭影》。”

父亲叫杨振宁背一段听听,杨振宁流利地背了出来。接着,父亲“抽样”提问书上一些段落和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却不能解释。杨振宁很紧张,以为父亲会责备他。

出乎意料,父亲却是通情达理地对母亲说:

“老师没有讲解,小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讲了也难理解。不会解释是正常的。”

说完,还送给儿子一支钢笔。钢笔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东西,杨振宁生来从未见过,高兴得不得了。他明白父亲是要他好好读书学习。从父亲的提问中,杨振宁第一次懂得了读书求理解的重要。

在厦门,杨振宁进了比较现代的小学读书。由于上学前打的基础好,父亲又是数学教师,上学后他语文和数学都学得相当好。但动手能力却较差,手工课也不好。

一次,杨振宁用泥土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孩子做得不像鸡,倒像一只藕。但并没有取笑他,批评他,而是幽默地说:

“做得很好,是一只藕吧?”

这使杨振宁既不觉难堪,又懂得了还应该在这方面要多下些功夫。

父亲也曾责骂过杨振宁,但过后也很歉疚。一次,全家人去鼓浪屿玩,照相前杨振宁被父亲责骂了一顿,照相时不高兴的表情就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三十多年后,父母于1960年由上海飞往瑞士日内瓦与杨振宁团聚前,杨振宁的弟弟翻出了当年那张照片叫父母带去。父亲看后说:

“不要带,不要带,那天我骂了振宁一顿,他很不高兴。”

可见,父亲一直还记着这件对不住儿子的事。杨振宁后来知道此事,也非常感动。认为这种父母爱子之心,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是不易完全了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