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安全知识

心理安全知识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学生因心理不安全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清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自身心理修养,激发和维持自己的最佳心理状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第四章 心理安全知识

一、青年学生必须重视心理安全,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

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使青年学生感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安全危机,特别是他们生理的过快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们的社会经验少,思想比较单纯,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特别是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的谎言所欺骗,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及自我意识正在成长发育中,尚不能完全成熟,个性品质的形成还不稳定。青少年学生因心理不安全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因此,要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做到:

首先,必须学好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青年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对心理实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论水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作斗争,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清除心理障碍,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自身心理修养,激发和维持自己的最佳心理状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另外,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加强自我修养,坚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观察、认识世界,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用优秀的心理素质来应付未来的各种挑战,做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和安全,它的标准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受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具有相对性,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和安全的学生大体表现为:

(1)能够正确的看待和评价现实,容易适用环境变化。这些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能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在班级群体中能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脱离实际和沉迷于幻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矛盾和困难能很好的克服,对矛盾不掩饰、不回避,面对现实,采取实际行动进行处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较为客观、全面、公开,不主观臆断,不偏执。能根据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自已的言行。尊重客观现实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平衡。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相一致,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相符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同步增长,符合此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表现出健康的安全的心理状态。

(3)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自尊自爱。这些学生能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都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身临险境时能临危不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能泰然处之,不怨天尤人。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对人谦而不卑、不卑不亢、自尊自爱。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缺点和短处。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即使再大的诱惑,也不为所动。

(4)有健康、稳定、积极的情绪,乐于与人交往。这些学生情绪正常、稳定、心情开朗、热爱生活,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有烦恼能及时倾诉和解脱。乐于与人交往,对人诚实,能对他人施予情感,并能欣赏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因而,人际交往广泛,与他人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同学相处中热情、大方,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待人,注意克服自己的消极态度,因而,在班集体中威望较高。

(5)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心理协调能力。这些学生的行为有目的性,受理智的支配,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谐。他们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反应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他们的行为有始有终,始终如一,没有反复无常和相互矛盾,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也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6)具有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自强自制能力。这些同学乐于学习和工作,能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将自己的志趣和精力倾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气馁,努力克服,力争获得最大的成就。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怎样克服?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但尚未脱离幼稚的特点,但由于成人感的发展又使他们表现出不顺从、不听话的特征,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那么,初中学生的心理矛盾到底有哪些?如何克服呢?

(1)初中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他们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成人感”迅速加强,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这种心理被称做心理的第二次“断乳”。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学习上更多的运用抽象思维,用因果关系分析事物,完成作业独立思考,身体活动要求独立运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了发展。但是,他们经验不足,涉世未深,经济上尚未独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于家庭、学校、组织和教师,这样就出现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办,不要依赖他人。另一方面也要多向家长、老师学习和请教,学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处事办法,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

(2)初中生精力旺盛与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由于他们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肌体发育特别快,因此,精力也特别旺盛,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烈的活动需要,但是,这样旺盛的精力与他们的能力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往往会出现失误和过错,或者力不从心,或者会干出冒险的事。因此,作为初中生,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精力有用武之地,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另外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不要盲目冒干,逐渐使自己的精力和能力相适应。

(3)初中生意志的自觉性与认识的片面性、情感的冲动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由于初中生独立性的增长、他们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也在增强,表现在能领会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不用外部监督能完成某项任务,而且有一定自控能力。但是他们认识不全面,容易偏激,常常固执己见,对不合自己的意愿就不办,否则就顶牛,自控能力差,容易感情冲动。要克服这种心理矛盾,就必须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意志自觉性,减少意志行动的冲动和受暗示性。

高中学生面临走向人生的道路,一方面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基本上具备了成人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经验不足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幼稚性,思想方法比较片面,还不很成熟,这就表现出了心理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理矛盾有四点:

(1)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他们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求知欲强烈,最容易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低,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简单,识别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受不良文化影响,这就形成了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作为高中生,应该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分析能力和抵御能力,多涉猎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书籍,避免自己的心理受不良文化的污染

(2)理智和情绪之间的矛盾。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确立,对知识的兴趣与未来职业相联系,理智情操不断发展。但他们易激动,特别是性成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与苦恼,对性意识的觉醒如何转化为合理的行为还缺乏足够的理智上的准备。所以,他们易激动,易感情用事。这就出现了理智和情绪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他们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实现美好理想方面去,从而消除心理紧张,充分运用理智对情感的调节、控制作用,使二者达到相和谐。

(3)交往需要与心理闭锁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交往需要和企求得到别人理解的愿望。他们喜欢在同学中寻知己,喜欢接触知识渊博的教师,喜欢同领导交换意见,希望能参加问题的决策与讨论。然而由于他们心理的闭锁性,往往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吐露出来。处事时表现出谨慎、疑虑、内隐且文饰的特点。他们的心理活动因对象不同,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产生了心理需要与心理闭锁的矛盾。这就需要他们多了解世界,多与同学及成年人交往,与他们真诚相见,及时取得老师及成年人帮助,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闭锁性弱点。

(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高中生往往会离开现实去畅想未来,使自己常常处于“美好的幻境”中。在理想中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在现实中自己表现的又不是那样一个人。理想过高,难以实现,就会引起他们的消沉、自卑,严重的会产生对现实不满等心理不安全现象,否定现实中的我,这种心理严重不安全的情绪,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心理矛盾主要是认知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经验不足造成的。因此,作为他们一定要从心理上充分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巨大差距的,要把远大理想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使理想与现实统一。

四、怎样保证学生的性心理安全?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矛盾加剧,性心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青年学生一个特殊的心理问题,对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有个别学生由于性知识缺乏和不良的性心理而上当受骗,遭到侵害,使这些学生心理上经受了巨大的创伤。因此,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保证他们的性心理安全,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点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1)学生要正确了解自身发展的规律,清除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疑惑、惊恐和焦虑,改变对性欲和性愚昧无知的状态。学习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的知识,懂得性器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性发育的自然进程,从而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有科学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破除愚昧落后的性观念,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做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通过科学的性保健教育,预防和减少性心理疾病,保证性心理安全。

(2)坚持性道德观念,防止性心理变异。性道德观念是性心理卫生教育的中心,作为青少年必须认识到人性心理行为的社会性,正确对待性心理、性冲动,培养自己对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自己的人生观、理想和性道德教育,克服“早恋”和性幻想等消极情绪,防止各种色情信息污染,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在交往中互尊互敬,文明礼貌,自尊自重,做感情的主人,抵制“性解放”、“性自由”之类不良性心理的侵袭。

(3)要认真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理智与冲动的关系。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清醒认识和深入理解来控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用理智驾驭情绪的本领,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二是处理好友情与爱情的关系。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分清友谊与“哥们儿义气”的区别,要懂得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分清爱情与友情的界限,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怎样交往,怎样相互尊重,懂得“早恋”的坏处和中学生不宜谈恋爱的道理,使自己从不正常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三是要分清美与丑的界限,要知道怎样做到心灵美、体形美、气质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要牢固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意识,正确对待荣誉与耻辱,使自己的性心理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不致于因性心理问题而引发违法甚至犯罪。

(4)提高自己的性别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的程度。遵守性社会角色期待和行为模式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男孩子”要像男孩,“女孩子”要像女孩,使自己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性角色的气质、情感、行为和习惯,两性之间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男、女同学交往的关系,使自己的性心理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五、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及类型是什么?怎样矫正?

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种类也很多,根据其主要表现及心理病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1)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学生一般男生居多,他们呈浓厚的女性化心理。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娇宠溺爱,一旦环境改变或有升学、考试压力时就会感到有强大的震慑。他们从不主动接触同学和教师沟通,不善人际交往。一遇小挫折便缩于一隅暗泣,希望同学来安慰自己。回到家里则坐卧不安、缩手缩脚,以至于发展到不思饮食、全身无力。常常厌倦学习、不思进取,学习时常感到头痛难忍,经医生诊断又无任何病症。这些学生容易激怒家长和老师而招致家长的动辄打骂和教师训斥以至于体罚。但他们惟一的反抗就是闭口不言。他们由于考试成绩差而惧怕考试,由于学习压力大而拒绝上课。考试失败或高考落榜,遇到较大挫折或环境不好时,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

(2)内暴型人格障碍。这种学生一般出身于知识分子或单亲组成的家庭,大多数由隔代抚养长大。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他们一般采取严厉的奖惩兼施的方法严格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也对他们的学习严格要求,希望其考试取得好成绩。由于管教严格和望子成龙心切,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将对家长的爱变成了憎恨,把对教师的崇敬变成了反感。他们经常顶撞父母或老师。他们专找父母的碴儿和老师的缺陷,有时在课堂上发难,使老师难以收场。在家中更是有恃无恐,无端发泄自己的怨恨和不满。这些学生一般学习成绩较好,但一般较高傲,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服老师管教,目中无人。有这种人格障碍的学生若不及时得到矫正,还有可能因此而家庭舌战不断,可能最终导致家庭解体或父母离异等悲剧的发生。

(3)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学生一般受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较深,性格孤辟且十分固执,有时固执得令人难以接受。对人和事总是带有相当大的偏见,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别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有任何过错,一切错误都是别人的,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推卸责任和怪罪环境不好。他们的信念是:我不容忽视,更不容侵犯。他们中的一部分家长一般有离异或有婚恋挫折史,给他们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由于受不良文化影响而崇拜明星、名人,他们的心理构建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形成的信念一般较难改变,若要改变他们的态度,这就要教师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才能奏效。

(4)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的学生洁雅寡欲得不尽人情,他们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十分机械,几乎没有一点灵活性。这类学生一般学习认真,但呆板、机械,肯死记硬背,空间想像能力差,学习上容易走弯路,因而,学习成绩一般不大理想。他们做任何事情一丝不苟,不容差错。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化程度都较差。他们的生活或学习模式一旦被打乱,情绪将顿变,阵脚大乱,情绪呈焦急烦躁、坐卧不宁,感到无所适从。但他们从不怪罪别人和环境,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他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一般不轻易外露。待人处事谨小慎微,生怕得罪人或做错事。这类病态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所致,但学校教育也有一定关系。他们的父母一般受过挫折或错误处理,为防止自己的悲剧重演而从小训练他们的子女所致。

学生的人格障碍是长期形成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教育等种种原因,所以,克服和矫正学生的人格障碍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那么,要矫正学生的人格障碍,学生就应该注意做到:

(1)必须加强自己的心理训练。要根据心理活动规律,有意识的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学习心理学常识,根据个性心理特点加强训练,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则要侧重进行心理健康训练,重点训练自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心理和谐统一,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逐步克服人格障碍。

(2)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自我防护能力。规律生活,避免精神紧张和脑力疲劳。同时,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辨是非。逐渐学会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其经常处于积极的心态之中,逐步矫正和克服自己的人格障碍。

(3)必须加强自我的心理疏导。对自己病态的人格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细致的予以启发疏导,使自己释下重负,自我解脱,从而达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树立起生活和学习信念。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把自己从心理压抑中解放出来,摆脱引起敏感反应的结果,逐步建立起健康的人格。

(4)对自己要进行适时的、必要的心理调整。这种调整一般分三步走:一是消除逆反心理;二是建立移情;三是进行理想化教育。具体方法是:接受容纳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清除自己的疑虑,保证自身的心理安全,建立起正常的情感。最后是引导和再教育阶段,即向社会要求的理想化方向发展,建立起新的、正确的人格体系。

克服和矫正学生的人格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必须引起教育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克服和矫正学生的不良人格障碍,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六、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学生人格发展有其自然的、社会的规律、其中心理发展是主线,又与智力发展、行为发展相并行,在此三线中,早期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健,学生在未成熟之前父母之爱不足或过度,学校教育的偏废等均不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关健时期是3~5岁,这时最需要父母的爱及教育,这个年龄阶段后及学龄期则需要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因此,在学龄期的学生必须重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修养的改造和提高,要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学生的问题行为?其类型有哪些?怎样矫正?

问题行为是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行为障碍,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智能的发展,它是给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麻烦的行为。

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攻击型和退缩型。攻击型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行为粗暴,不守纪律,肯与同学打架斗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严重的逃学、出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退缩型的问题行为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沉默寡言,孤僻离群,不善交际,不善言谈,不能适应新环境;另一种是性格温顺,但精神过敏,过度焦虑,晚上经常做恶梦,讲梦话,失眠,特别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遇考试等往往很难发挥其正常水平,有怯场和恐惧心理等等。

产生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的、文化的不良影响及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不良影响都兼而有之。那么怎样矫正这种行为呢?

(1)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的面对和反映客观现实,使自己的心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的、客观地思考问题,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活动,改善学习方法,减少消极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2)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接受的能力。使学生比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实践和学生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的估计自身的能力及品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而且会导致心理残缺。例如:对自己的估计过高,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失败,而别人则认为自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将自己排斥在集体之外,使自己孤立。反之,过低地估计自己,又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低人一等,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甚至自暴自弃,做出一些危害集体和他人的行为,同样会导致失败。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必须争取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成绩不沾沾自喜,面对挫折也不消极悲观和自暴自弃。

(3)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善于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幽默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与同学、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保持心理从容,避免与师生和他人发生冲突,尊重同学、尊重他人,宽容和容忍他人的短处与过失,与同学乐于交往,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七、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克服它?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道德意识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它是一种较严重的、稳定的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前奏和起点,它具有经常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这些学生虽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经常干扰班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形成,必须重视不良品德学生行为的矫正问题。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①有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像不良社会风气,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因素的影响,具有恶习人的影响及坏人的教唆,青少年伙伴的不良影响、模仿。②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包括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结构不良,家长性格不良等影响。③家庭教育功能不全,包括家庭教育条件与水平的失误,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等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的不当,像学习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引起学生过度的心理紧张等,情绪波动与挫折心理。还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配合不好,不仅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还形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大致有:①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像追求高消费,过度的虚荣心,追求刺激,生理的低级需要,畸形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膨胀,从而导致不良品德行为。②缺乏正确的认识辨别力,对错不分,美丑不分,不懂法律,纪律观念淡漠,是非颠倒。③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学生的正常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情感饥饿”,他们就会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还有被老师、同学冷落、歧视,自尊心受损,或过多的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学生自己的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而产生品德的不良行为。④抗“诱惑”能力差,这些学生意志上具有两极性,即正确方向上的自卑,良好行为品德上的薄弱,错误方向上的自负,他们的意志力是畸形发展的,不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为,而是受个人欲望的支配。⑤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家长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经常感到孤独、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寻“伙伴”或“团伙”而误入歧途。⑥不良行为习惯。对偶尔发生的不良行为未及时制止和矫正,经过多次反复,形成不良习惯,继而发展成不良品德行为。

那么,作为中学生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良品德行为呢?

(1)要克服情绪障碍,克服与同学、老师的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建立起信任,主动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回归集体,重新体验集体的温暖。

(2)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优点,建立起自信心,克服消极因素和自卑感,虚荣心。

(3)消除自己的防御心理、对立情绪、恐惧心理、逆反心理、猜疑心理、沮丧心理,与同学要进行心理接触,心灵沟通。

(4)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强化自己的行为,向新榜样学习,多参加有益的行动。

八、学生言行不一致的表现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的言行不一致,是学生的一种不良心理行为反映,它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道德认识基本正确,但是意志力不强;二是有较高的道德认识,但没有相应的道德行为;三是道德认识较低,道德行为表现也较差。四是不良的认识动机从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五是集体或教师的压力,致使学生说假话。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是引发学生走邪路等不良行为的开端。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这种不良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观上学生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有许多环节,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出现知行脱节。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知行不协调,知行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发展过程的自然现象。在客观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受家长、成人及同学言行不一的影响,教育中的简单粗暴,形式主义因素也是影响言行不一的重要原因。青年学生应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荣誉感,用教师的言行一致的行为来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力争言行统一,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九、什么是心理紧张,学生的心理紧张怎样预防和克服?

学生的心理紧张是指由于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使他们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也是学生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之一,学生会因心理紧张而产生心理疾病。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像有的学生考前的头痛、失眠,使正常的考试水平得不到发挥就属于心理紧张。二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像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敲诈、殴打后,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整天处于紧张的防备心理,学习成绩下降,听讲不专心,甚至产生精神问题。

那么怎样防治学生的心理紧张呢?首先,学生必须让学习和生活有规律,做到劳逸结合,讲求学习方法,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其次,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自我暗示,一次考试不能定终身,只要沉着冷静就可以答好题。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多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从自我封闭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放松自己的情绪,轻轻松松、从从容容的学习和生活。

十、什么是自卑感?学生的自卑感如何克服?

青年学生的自卑感是由于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心理现象,是阻碍交往,学习和工作的心理障碍之一,也是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自卑,这些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低人一等,因此,在学习上、待人处事上都处处逃避,处处退缩。这也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之一。

那么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现象呢?

(1)要用愉快乐观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经常让自己到人群广众中去锻炼,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发言、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多看喜剧、多开玩笑,使自己的心态经常处于积极愉快之中。

(2)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并逐渐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正。

(3)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要正确对待,哪怕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要坚强地面对现实,相信困难是暂时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做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士,绝不退缩,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4)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努力挖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重塑自我,重建自信,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在人生的旅程上乘风破浪,永往直前。

(5)取长补短,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必事事争第一,与人比高低,要量力而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如身体不行可用智力补偿,交往不行可用运动补偿,真诚的面对生活,不要用自己的短处来比别人的长处,用一颗平常心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十一、什么是学生的好奇心?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积极的方面来?

好奇心是指学生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这是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人的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好奇心是青年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跃跃欲试,产生盲目的模仿心理,尝试心理,探究心理,不顾后果而贸然行动,这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例如,我国在对中学生的性教育方法上基本上是空白,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因此,容易产生尝试心理,有些青少年就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毁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我们必须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将好奇心逐渐与理智思考,道德意志相结合,青年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好奇心与道德要求是否相符,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是否允许,从而使其发展到更高级的求知欲。

十二、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低,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刚刚接触到社会,社会经验缺乏,生活独立性差,往往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甚至与人争吵几句,或受到父母的责备而想不通居然寻短见自尽,有的学生因一点小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心理压力过大而出走或自杀。例如,陕南某某县高中学生因老师批评了自己的错误而跳楼身亡,使自己年轻的生命消失了,父母、老师、同学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社会的、教育的、家庭的及学生个性的问题,这些不良的因素使孩子抗挫折能力减小,意志力降低,依赖性增强,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加,因而导致了学生轻生,出走等事件的发生。

对待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下降、轻生、出走现象的增多,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做到:

(1)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认识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应该珍爱生活,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之树长青。

(2)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培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心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自己的心理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3)加强心理训练,正确地对待批评和社会评价,对于自己的心理压力要进行必要的自我心理疏导,使自己放下思想重负,自我解脱,身处逆境而不气馁,逐步树立起远大理想,多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和电影、电视,使自己的心胸开阔,视野扩大。

(4)强化自己的人际交往,广交朋友,多用朋友的长处,补自己之短,使自己从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注意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努力融入集体的大环境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十三、如何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一种由于刺激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反映。人生的经历中都会有一些恐惧,这些恐惧有些是从父母那里听到的,有些是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有些是我们想像的,有些是我们目睹了恐惧事实以后心理上造成的阴影久久不能消失,而引起的心理恐惧,我们为想像的事物而恐惧,恐惧某些事物潜藏的危险,由于恐惧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我们的行为缩手缩脚,对我们的学习、人际交往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恐惧心理甚至会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那么怎样摆脱和克服恐惧心理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你可以将你的恐惧告诉你的家人、朋友或老师,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你讲解其中的道理和恐惧的根源,增强你的自信心,从而使你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

(2)可以将你自己恐惧的事情从低到高排列,然后从低级的恐惧到高级的恐惧逐个克服,使自己摆脱恐惧。

(3)要多学习科学知识,知道自己所恐惧的事物的科学原理,多加强自己的心理训练和煅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4)要有意识的到比较危险和恐怖的地方去磨炼自己的意志,逐渐克服自己胆小,软弱等不良心理状态,勇敢的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十四、如何抵制、消除迷信和邪教对青年学生心理的侵蚀?

迷信是与科学对立的,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不全面而引起的。邪教则是利用谎言、骗术、心理暗示、诱导等方法来控制教徒以达到其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反动目的的一种歪理邪说。迷信和邪教都是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但是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加之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封建迷信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反动邪教,特别是“法轮功”组织在我国还有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青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受到感染,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做出一些错事,说出一些错话,或误入岐途。那么,怎样防止这些不良心理暗示对自己心理的侵蚀呢?

(1)首先自己必须相信科学,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多学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增强心理的抵御能力,要用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用健康的心理来面对社会和未来,使自己不上当受骗。

(2)不轻信他们的谎言,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尊重事实。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长或亲友迷信思想严重,或轻信谎言,参与邪教,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就必须使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心理素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说服、教育家长,抵制这些思潮对自己的侵蚀。

(3)如果你已经相信了迷信或邪教的邪说,受了这些暗示、诱导等的影响,自己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抵制能力,运用心理学中的思想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等方法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矫正,认清迷信和邪教的本质,要看实际,不能让华丽的外表和言辞将我们诱惑,自觉地同他们划清界限,回到正确的方面来。

十五、学生的厌学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克服?

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于受到紧张、焦虑等情绪的干扰而厌倦学习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归于心理不安全的范畴。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表现为过分焦虑、非常敏感、机体紧张、行为呆板、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心神不宁。有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还表现出违纪、违法、不服老师管教、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常常危害他人,在处理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中把“攻击”作为自己的“防卫”手段。他们常常在学习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困难,缺乏自信心,往往自卑,心情不愉快,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差,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并不差,只是受情绪控制较大,不能做出自如的反应,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表现不佳。学生的这种心理不克服,不但会对家庭、学校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危害。那么怎样克服它呢?

(1)要使自己提高对情感生活的认识,不仅要懂得情感生活的标准,而且要认识到健康的情感生活对人的积极意义和认清消极的情感生活对人的危害。

(2)要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要认识到自己厌学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予以克服,努力提高自己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

(3)要寻找自己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训练,先培养自己对学习的注意、反应、熟练等自己缺乏的行为,再纠正自己的知觉,用认知与思维使自己从不良的厌学情绪中解脱出来,重塑自我,重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学习和生活。

十六、青年学生怎样克服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烦恼?

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良的情绪和烦恼在所难免,例如,老师批评,同学之间发生纠纷,家长的训斥都会使他们产生烦恼,使他们的情绪低落、烦躁、抑郁。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离家出走。这也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之一。

那么怎样克服这种不良情绪呢?我们认为:

(1)要正确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家长训斥,思想要开朗,要多与老师、家长交流和谈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向朋友倾诉,排解自己的烦恼和不良情绪,不要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更不应离家出走。

(2)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即理解和控制自己对他人情绪的能力,平息怒气,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来面对学习、生活,多与同学、老师交往,使自己从烦恼等不良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潇潇洒洒、高高兴兴的生活和学习。

(3)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乐观、忍耐、坚毅的心理品质,乐观的对待事物和人生,乐观地学习和工作,乐观的交往,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十七、青年学生应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如果因“玩”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怎么办?

青年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多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处的,可以促进学习进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青少年学生因玩而上了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青年学生在学习之余爱好电脑上网、玩游戏无可非议,但有些学生却因上网而耽误了学习,有的干脆放弃了学习,在网上不加选择的交友,有的为了打游戏上网甚至通宵达旦、有的还因上网打游戏,走了盗窃、抢劫的道路。例如,西安电力学校商州籍某学生出身于贫困家庭,靠父母蹬三轮车生活,他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年年是三好学生,学科竞赛几次获得一等奖,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安电力学校后又凭着刻苦学习门门功课优良,在上中专的第二年就取得了自学大专文凭。然而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出于好奇心,他进了电子娱乐城,不到几分钟赢了50元钱,由于金钱带来的刺激,加上自己心理自我防护能力不强,使他禁不住一次又一次进了电子娱乐城,玩上了瘾,结果钱越输越多,越输越想捞回来,连父母给的400元生活费都输光了,使他的心理压抑到了极点,趁娱乐城服务生不备,抢走了他手中的150元钱,结果,以抢劫罪被判刑3年,丢掉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当吸取。那么,如果玩的上了瘾,不能自拔,到底该怎么办?

(1)要提高自己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要分清适度娱乐和学习的关系,特别要认识到玩上瘾的危害,逐渐从其中解脱出来。

(2)、必须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用坚强意志战胜和克服自己因玩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错误的心理阴影中解脱出来。

(3)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选择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逐渐改掉自己成瘾的不良行为习惯,使自己的情绪和爱好转移到新的、健康的爱好方面来,从而戒掉自己的坏毛病。

十八、青年学生如何交友,怎样注意交友安全?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健时期,刚开始接触社会,他们渴望与人沟通,希望被人重视和理解,热衷于与人交友,因为正常的交往活动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通过交往可以愉悦身心,健全人格,增长见识,提高社会化程度。但是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并不完全成熟,且缺乏一定的交往经验,因此,必须注意自己的交友安全问题,不要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使自己在心灵上受到伤害。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自己的知心朋友应该真诚,因为知心朋友可以给你友谊,使你更懂得生命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当你失意时,他可以鼓励你,给你力量,当你幸福时,他可以与你共享。当你们之间有分歧时,应该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多理解对方,多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千万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而损害了你们之间的友谊。

(2)在你与同学开玩笑时,不要用污言秽语,否则,同学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开玩笑时更要特别注意分寸,要文明用语,避免女生难堪和下不了台而与自己产生矛盾。另外,在开玩笑时不要揭同学的短,特别是对生理有缺陷的同学更要注意保护,因为这些同学的心理特别敏感,容易误解。还应注意开玩笑的场合,在庄严的地方要庄重,不随意开玩笑。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和语言水平。

(3)要学会多与同学沟通,特别是心理沟通,避免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会爱生活、爱集体、爱同学,同学之间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忍让,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4)要学会尊重同学、尊重他人,特别是尊重普通劳动者,对弱者要扶助,对歹徒行凶要敢于制止,对家庭环境差的同学要帮助,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特别是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交友的一大原则,我们必须在交友中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