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种痘术的东归

种痘术的东归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痘术的东归嗬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要了解种痘术的发明史,就必须了解古代天花病的流行史。天花是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了这种病后的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可见,当时的种痘术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了。我国儿童接种人痘早期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做“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这种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
种痘术的东归_从琴纳谈病毒传染

种痘术的东归

img76

嗬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

——毕加索

在过去,天花病让人谈虎色变,今天这个致命的疾病已经被人类彻底消灭了。在征服天花病毒的道路上,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在治疗天花这种疾病的过程中,创立了医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免疫疗法,这项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治疗所有传染病的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要了解种痘术的发明史,就必须了解古代天花病的流行史。天花是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了这种病后的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侥幸逃生者,也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者失明。我国民间有句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

img77

木乃伊

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有关于天花疾病的记载。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1/5的人脸上有麻点,甚至连皇帝也无法幸免,法皇路易十五、英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18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人数达1.5亿以上。美洲的天花是16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载1872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2585人死亡。在俄国,1900~1909年的10年中,死于天花者竟达50万人,可见天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

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晋代科学家葛洪所著的医学书籍《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其流行情况,书中这样写道:“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近人根据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推断此病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我国的,因战争中由俘虏带来,故名“虏疮”。从此,我国历代典籍累有天花记载,虽然各书所称病名不一,但从所描述的症状,显属天花无疑。唐宋以来,此病逐渐增多,15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蔓延到深宫禁讳,据载顺治皇帝就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看护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父皇。

img78

天花病人

由于天花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因此,古人很早就开始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

经过实践的检验,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发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种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从而抵抗住这种疾病的进攻。

在“以毒攻毒”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努力寻找预防天花的办法。明代郭子章的《博集稀痘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用水牛虱和粉做成饼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中国人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

img79

李时珍像

我国清初朱纯嘏的《痘疹定论》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召集了许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眉山有一个“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个月后,那位医师赶到了汴京。医生对王素做了一番检查后,摸着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就为他种了,7天后小孩身上发热,12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好,后来王素活了67岁。关于王素种痘的故事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此说缺乏旁证,尚不足以确证我国在11世纪时已经发明种痘术了。

img80

瓷瓶

没过多久,清代俞茂鲲的《科金镜赋集解》一书中对我国种痘术的起源年代做了明确的阐述:“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以后,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中记载有顾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种痘的医案。10年后,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载安庆的一位姓张的医师传习种痘术已有3代,其法为:“取患儿的稀痘浆贮于小瓷瓶内埋在土内待用,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着,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1681年,清政府曾专差迎请江西医师张琰为清朝王子和旗人种痘。据张琰《种痘新书》说:“经余种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可见,当时的种痘术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了。1695年,张璐的《医通》中记有痘浆、旱苗、痘衣等法,并记述种痘法“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由此可见,我国在16世纪下半叶发明种痘术后,到了17世纪已推广到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

img81

我国儿童接种人痘

早期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做“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这种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多“苗性平和”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降低,接种后比较安全。同时代的俞茂鲲又指出,苗种递传愈久愈好。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来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不久便流传到了国外。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中国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文献上记载的最先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8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效果很好,颇为感动。由于她的兄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此病,因此,她决定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1717年在大使馆外科医生的操作下,她的儿子接种了人痘。事后,她把成功的消息写信回国告诉了她的朋友。1718年6月蒙塔古夫人返英后,又大力提倡种痘。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起来。随后,欧洲各国和印度也试行接种人痘。18世纪初叶,非洲北部突尼斯也开始推行此法。

img82

接种疫苗

18世纪,中国的种痘术传入英国以后,在英国流传达40年之久。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琴纳幼时也种过人痘,后来他在行医过程中,通过挤牛奶妇女的经验知道:得过牛痘后就不会再生天花了。琴纳由此得到启发,想到这可能是牛痘使他们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1796年5月14日,琴纳首次从正在患牛痘的挤奶女孩手上沾了一些痘浆接种在自己幼小的儿子的手臂上,当时他的儿子并未患天花,接种部位生了一个典型的牛痘。6周后,琴纳特意给儿子接种天花痘浆,结果这个男孩安然无恙,这就证明他对天花已经有免疫力了。后来,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接种牛痘后确实能预防天花。

img83

葡萄牙

1805年,种牛痘法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为安全,所以我国民间也逐渐改种牛痘了。

20世纪,由于接种牛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天花病毒越来越无处藏身。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类终于彻底地消灭了天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