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语言与认识世界

学习语言与认识世界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当教孩子们用粉红色积木搭建高塔时,老师可拿起最大的和最小的积木给孩子们看,同时,要用语言表达出“大的”“小的”这些概念,引导孩子将感觉与语言联系起来。如果孩子牢固地掌握了“大的”“小的”的含义,就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当两张图片上的物体相同而其尺寸大小不同时,我们才将大的那个称为“大的”。在这个创造的世界中,孩子们似乎找到了极大的快乐。

对我们来说,听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与讲话发音的感觉器官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要训练孩子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引导孩子学会辨别这些声音,这对于孩子更清楚地倾听人的语言发音很有帮助。

老师跟孩子们讲话时,要注意发音清楚、准确、到位,即使是很小声地说话,也要注意发音清楚、准确。

在对孩子们进行感觉训练时,教孩子们给各种感觉命名,也是教他们练习语言发音的好机会。在每一种感觉练习中,如果孩子们能分辨出物体之间的差别,老师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清楚地表达出这种差别。

如当教孩子们用粉红色积木搭建高塔时,老师可拿起最大的和最小的积木给孩子们看,同时,要用语言表达出“大的”“小的”这些概念,引导孩子将感觉与语言联系起来。

老师需要反复多次地、发音清楚地念出:“这个是大的、大的、大的……”“这个是小的、小的、小的……”念出相应的词语后,可中断一会儿。

接着,老师可用一个小测试检查孩子是否掌握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老师可以对孩子说:“请把大的那个给我。”“请把小的那个给我。”看孩子能否正确地给出相应的积木。

然后,老师可再中断一会儿。

最后,老师可用下面的问话来检测孩子是否真正牢固地掌握了这两个词语,如指着大的积木问:“这是什么样的?”如果孩子牢固地掌握了“大的”“小的”的含义,就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孩子尽可能清楚地、准确地重复相应的词:

老师:这个是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老师:是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老师:大声地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样的?

孩子:大的。

这里的“大的”和“小的”只是指尺寸上的大小,而形状上没有差别,这就是说,“大的”和“小的”物体在三维比例上应该是相同的。

如,我们可以说房子(house)是“大的”,而棚屋(hut)是“小的”。当两张图片上的物体相同而其尺寸大小不同时,我们才将大的那个称为“大的”。

如果物体的截面不同而长度相同,那它们是有厚薄之分的,我们应该说它们一个是“厚的”,另一个是“薄的”。

在利用棕色四方棱柱教孩子“厚”和“薄”的概念时,也可像教孩子区分大、小积木一样分三个阶段教学,即:

第一阶段:给物体命名,如对孩子说“这个是厚的”“这个是薄的”。

第二阶段:询问孩子,让孩子识别,如对孩子说:“给我厚的那个物体”“给我薄的那个”。

第三阶段:引导孩子发音,如问孩子:“这个是什么样的?”

下面这个方法能帮助孩子们识别物体尺寸上的差别,使他们将物体按正确的尺寸次序摆放。

进行完上面的三个阶段课程后,老师可随意地将四方棕色棱柱散放在地毯上,并对孩子们说:“把最厚的那个给我。”孩子们挑出正确的棱柱后,老师将棱柱放在桌子上。

重复这样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剩余的里面找出最厚(这时实际上是次厚的)的棱柱,老师再将孩子们挑出的棱柱紧挨第一根棱柱放好。

这样,孩子每次就总是从剩余的棱柱堆里找出最厚的(或是最薄的),这会帮助孩子有次序地将物体摆放好。

如果物体只有一维的变化,如只有长度变化的木棒,我们可以说这些物体是“长的”“短的”;如果物体有高度变化,我们就说它们是“高的”“矮的”;如果物体有宽度变化,我们就说它们是“宽的”“窄的”。

在长度、高度、宽度这三种变量中,我们选用长度作为入门课程,采用“三阶段”的教学法,引导孩子找出最长的、最短的,以识别物体之间的长度差别。受过这样训练的孩子,往往能准确地用词描述物体。

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用很细的线条打格子。见老师画出细的线条,一个孩子说:“好小的线条啊。”但另一个孩子纠正他说:“它不是小的,它是细的。”

如果是关于颜色或形状的词语,老师就不必强调两个极端物体的对比(如最红的和最不红的)。此时,老师可同时给出多个名称,如“这是红色的”“这是蓝色的”“这是黄色的”,或“这是三角形的”“这是正方形的”“这是圆形的”。

只在有等级变化的情况下,老师才教两个极端的概念词语,如教“深”“浅”(教孩子关于颜色深浅的词语时),此时,可让孩子在“最深”“最浅”之间进行练习。

我们的很多课程都可以在拍摄的影片中看到,如触摸平面图形插片、触摸不同表面、踩线行走、颜色记忆、给积木和木棒命名、组合词语、书写、阅读等。

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孩子们能学会很多词语,如大、小,厚、薄,长、短,深、浅,粗糙、光滑,重、轻,热,冷,等等,以及有关颜色、形状的名词。

此时孩子们学的词语还没有涉及具体的物体,它们都是从教具练习中学到的。

孩子们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这些词语,他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体验物体的差别,通过比较、推理而形成判断,最终获得对物体差别的辨别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们在这些练习中“提炼”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可以通过他们对世界彻底而基本的观察得到,他们可用更机灵敏捷的心来观察和面对这个世界,并由此提高自己观察和辨别的能力。

同时,孩子们在自己内心建立的精神影像是整齐的、分门别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这些又不同于等级变化,如根据各种色调饱和度划分的不同颜色、安静不等于吵闹、乐音不同于噪音等,每个事物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名字。

这就是说,孩子们具有了观察力和判断能力,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也是按次序概念等分门别类地放置的。

天文学家、好奇的游客或天体爱好者都喜欢望远镜观察天体,但天文学家观察天体能看得更清楚。同样,植物学家和旅行者观察植物时,植物学家能根据头脑中关于植物的分类特征更清楚地辨别每一种植物,并将其归类到合适的门类中。

我们对孩子们所进行的感觉训练以及相关的智力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更强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其更准确、更深入地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事实上,孩子们对于能不停地发现周围的世界有很深刻的感受,在发现世界的过程中,孩子也会获得极大的乐趣。

从这个世界中,孩子们获得了有秩序的知识,这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的头脑中充满的是“创造物”,而不是“混乱的东西”。在这个创造的世界中,孩子们似乎找到了极大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