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铅中毒在治疗时如何处理

铅中毒在治疗时如何处理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中药解除铅毒的方药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运用中医邪正兼顾的理论,采用益肾、平肝、解毒、益智之中药治疗儿童铅中毒,处方以解毒祛邪为本,辅以健脾扶正,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不但能有效地降低机体的铅负荷,与西药相比,有其不良反应小、排铅选择性高等优点。

现代医学对铅中毒的治疗主要用金属螯合剂,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在螯合铅的同时也螯合了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引起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失调,在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无法用于血铅水平相对较高的亚临床性铅中毒和儿童铅中毒的预防。因此,寻找一种既能驱铅又无不良反应、使用方便的理想驱铅药物,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有关中药解除铅毒的方药中医文献早有记载。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思想体系是以整体观为指导,邪正兼顾,标本兼治,往往通过整体调整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学认为铅为阴寒之邪,性濡滑沉坠,内通于肾,致肾之气化功能不足,造成一系列铅中毒引起的肾亏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视力减弱、腰膝酸软、睡眠不安等症状。同时肝肾同源,肾气不足则致肝阴不足,导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纳差,面黄体瘦,自汗乏力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与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肾不足表现出智力与体力发育障碍,针对此症,中医认为应以祛邪安正为治则,可驱除体内阴寒之邪“铅”,温补肾阳而安正。补肾为根本,肾为先天之本,主骨髓,髓聚为脑;肾藏精,精足则令人智慧聪明;肾主骨,补骨则可强壮。治疗的方剂应以排毒利湿、温补肾阳、气血双调为原则。

近代中药解除铅毒未见系统研究,见诸报道的则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的汤剂,如丹参活血化瘀缓解铅性腹绞痛、大承气汤通里攻下解除便秘。但是,由于铅中毒临床症候差异很大,除了便秘的里实证,腹绞痛的血瘀证外,尚有阴虚火旺、阳虚等各证,因而对症方剂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本问题的解决在于治病必求其本,铅毒未能解除,对症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也只是暂时的。

各类中草药本身所含的微量元素在量上各有规律,这就给中医中药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如赵英环等用土茯苓、木瓜、当归黑豆、扁豆、乌梅和甘草等7味药组方,对110例铅中毒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方剂中土茯苓、当归、甘草等均含有丰富的锌、铜、锰等元素。依此看来,中药方剂在排铅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可能与组方的中草药中所含的元素种类及其有机酸与铅的相互作用有关。徐强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土茯苓提取液可增强细胞的免疫力。赵氏组方中,将方剂制成蜜丸或汤剂,每日3次,每次2丸或1剂,10d为1个疗程,一般为2~3个疗程,患者服药后,尿量增加,尿铅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患者于服药第8天尿铅即降至0.39μmol/L以下(P<0.01)。随后,孙爱贞等将此方通过建立铅中毒模型,以CaEDTA为阳性组的排铅对照药,进一步证明了其疗效,显示中药排铅的同时没有破坏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且排铅的重要指标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恢复到正常。

也有学者用生大黄、枳实、泽泻、茵陈、葛根、扁豆、柴胡、黄芩、金银花、木香、绿豆、生甘草组方,治疗急性铅中毒性肠梗阻,1个疗程(5d)后,体征消失,血、尿铅正常,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其良好的疗效源于中医的“通畅府气、祛邪外出、清热解毒和行气调中止痛之功”;另外,方剂中扁豆、绿豆、生甘草中内含的锌一定程度增强了其排铅功效。黄雪梅等用参芪散(党参、黄芪、甘草)进行儿童铅中毒的临床治疗,服用该制剂2个月(1个疗程)后,测定实验组儿童头发铅含量,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93.3%。

最近有研究显示,儿童铅中毒易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攻击行为等,可表现盗汗、烦热、便干、舌红等症,属肾阴不足,阴虚阳亢之证。运用中医邪正兼顾的理论,采用益肾、平肝、解毒、益智之中药治疗儿童铅中毒,处方以解毒祛邪为本,辅以健脾扶正,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不但能有效地降低机体的铅负荷,与西药相比,有其不良反应小、排铅选择性高(对其他元素的代谢过程影响较小)等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