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约束,让不听话的孩子明白道理

合理约束,让不听话的孩子明白道理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使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使孩子的行为更有具体性。因此,要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若没有反抗行为,就不是正常婴幼儿,五六岁幼儿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同样,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合理约束,让不听话的孩子明白道理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他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来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

宝宝行为案例

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使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东东6岁了,刚刚上一年级,在家里,是个“小魔头”。东东妈妈说:“东东特别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他太活泼好动,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动动、试试,什么都不怕,真不知道该怎样管教他。”

专家指导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比较温和的方法,供父母参考

[零用钱策略]从小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必须受到扣钱的惩罚。如孩子实在很顽皮,当月的零用钱扣光甚至要倒扣时,可以让他先欠着钱,然后拿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抵押。一直到下月“发薪日”,他还清了欠款才能赎回玩具。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和成人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要再一次地提醒孩子,让孩子体会和了解。在提醒孩子时,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记得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才不会妨碍别人。”“记得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

[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性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有具体性。

[给孩子找一个具体的榜样]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要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可以建议孩子:“你看!可以照隔壁的毛毛那样做”、“你要像文文姐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

[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要严管]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地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针对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知识导读

有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其实孩子有时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不听从家长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若没有反抗行为,就不是正常婴幼儿,五六岁幼儿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婴幼儿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婴幼儿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家长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在2~5岁婴幼儿中挑选出同样数量的反抗性较强的和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婴幼儿,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表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不听话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爱的玩具损坏了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得情绪低落、不听话。这时候,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们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

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只要是孩子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同样,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