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切只为读书

一切只为读书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世鼎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还是没能打动父亲。徐世鼎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今天,历史已走到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时代。是读书人的中国!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拉第

1995年第9期的《中国青年》刊载了徐世鼎读书的感人故事。

徐世鼎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继续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无情地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先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还是没能打动父亲。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催缴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徐世鼎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主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的家产。年仅13岁的他心如刀绞般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读书。靠着自己的双手,他成为乡里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其深刻。3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但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的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李来到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去做最廉价的小工。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后来,同学和老师从工地上找到他,并告诉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也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想成功必须培养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功打下基础。

挖掘潜能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好学的习惯。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书耕的意思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勉,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穷,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此受到后人赞扬。

古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一美德具体体现在潜心治学、发愤著书上。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都是同敏而好学分不开的。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许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历史已走到了一个新时代,一个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时代。知识分子重新挑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呼唤人才,呼唤知识。是读书人的中国!请相信,知识将是未来成功者安身立命之本,将来的成功必将是读书人的成功!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这也是通往成功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