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与来访者进行首次面谈

如何与来访者进行首次面谈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还会向读者介绍一个新的概念:心相。在第一次结束之后,可以和来访者沟通,确定治疗的次数和过程,以便与来访者达成一个共识。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强化来访者的目标,让来访者找到自己要改变和治愈的动力。如果来访者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好,治疗师是无法有效干预的。心相,源于“藏密”,是指人习惯性的行为、举止暗合于某种事物的一种状态,是个体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尤其是刚刚开始从事躯体疾病心理治疗的新手,初诊,无疑是一个关键又充满挑战的过程。正如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的那样,初诊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后续治疗是否可以继续进行。那么,我们的身心自然疗法在初诊时,需要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如何通过有效的倾听、有效的提问、有效的观察来抓住初诊这个机会?同时又应该注意一些什么盲区呢?我们在本章节中会在这些方面向读者做一个比较详尽的解说和指导。同时,还会向读者介绍一个新的概念:心相。心相,是身心自然疗法一个独有的特色,将会在下面的章节中做一个解说,以帮助我们的初诊做得更加有效。

一、初诊时应该秉持的态度

我们的身心自然疗法建议治疗师在做初诊访谈的时候,彻底地放空自己!治疗师首先要做到静下心来,忘掉自己所学的一切,把一切念头都抛开,不带任何的主观想法,完全是一种“不知道”的放空状态。因为一旦治疗师初次面谈就抱有自己的想法,就难免会有偏差。相反,如果治疗师可以做到大脑一片空白,那么治疗的思路就可以更加有效迅速地理出来。所以,初诊开始时,没有任何思路,不做任何判定,没有对错之分,看清楚来访者是第一步。然后,才是治疗师的技术、技巧、干预。在第一次结束之后,可以和来访者沟通,确定治疗的次数和过程,以便与来访者达成一个共识。

再者,治疗师在做个案的时候,最忌讳的是混乱。做个案,首先要清晰才是有效的。如果是很不清晰的个案,治疗师也一定要把个案搞清楚,让来访者在初诊中就把事情说清楚,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因为来访者自身的思路,很多就是让他自身陷入混乱的思路,如果治疗师没有经验,反而跟着来访者的思路走,那治疗师就麻烦了。比如有一次,有个抑郁症患者来做初次治疗,我让他先说一下他的具体情况,他不停地说了很多很多的信息,非常混乱,我就跟他说:“你说的我听不懂。请你用五分钟时间把情况说清楚。现在,你先不用说,我可以等你,你慢慢想清楚,想好了再说。如果五分钟说不清楚,接下来一分钟涨一百元。”后来尴尬了半个多小时,来访者终于把个案慢慢说清楚了。

二、治疗师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不同的人听同样的话,感受都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我们身心自然疗法中,强调的是治疗师要做有效的倾听!那么何谓有效的倾听呢?是指治疗师能够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来倾听,不仅要听明白对方表达出的语言信息,而且能设身处地,听出对方的深层潜意识情绪是什么,例如是否有隐藏的愤怒、悲伤、不平等等。这样,治疗师倾听完了,也就能切身体会到来访者的状态了,为下一步的引导和治疗做好准备。建议治疗师在倾听前,要先稳住自己,心平气静了,才开始干预,这样才能够准确捕捉到来访者的行为特点和情绪、情节,做到清晰有效地倾听。

听的繁体字是“聽”,形声,本字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从“聽”字的结构,我们还可以看到左下方有一“王”字,也有听者为王的意思。听到、听见和听懂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只有听懂了,才能给来访者做引导。那怎样才算是听懂了呢?听见和听懂是有很大区别的,能做到听见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的人只能做到听到。

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婚姻关系咨询中,有一名来访者说老公:“他在家不干活!”那么,第一个层次的“听到”,是指治疗师听到了“他在家不干活”这个表面的描述,如果治疗师只听到这个层次,就此,他引导来访者的方向是向外的,他很可能会接着问道:“谁惹你生气了?他是怎么惹你的?”而第二个层次的“听见”,是指治疗师听出了来访者愤怒和烦躁的情绪,这个时候,治疗师可能就会先肯定来访者的情绪,说:“可以看出来,这个事情让你很愤怒。”那么,能做到第三个层次“听懂”的治疗师会这么引导来访者:“你为什么生气呢?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生气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通过往内走,治疗师抓住了来访者的思路,即“他在家不干活”等于“他不爱我”,所以我很生气,也很失望,这样,治疗师就走到了来访者内心的情感反应机制。如果只是听到,治疗师会关注“谁”惹来访者生气,会向外问很多很多的细节问题,导致信息越来越多,却没有抓住核心点;如果能做到听懂,治疗师就会往内走,越走越接近核心,就好比是顺着圆规周边的信息走到核心的原点,只有听懂了中间的这个原点,才算是听懂了。所以,听见是外在的;听懂,是往内在听,这才是治疗师要着力的内容。往内听,就会越听越少;而往外听,就会越听越多。

三、治疗师如何有效提问

通常,治疗师在倾听了来访者的相关陈述之后开始进行提问,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问呢?我提两点建议:第一,和来访者站在一致的立场,顺着来访者的情绪和问题来提问,营造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第二,仔细倾听来访者的关键情绪点,抓住要点来巧妙地引导其转向。

比方说,有一次来访者是个学生,自认为遭到学校里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治疗师在倾听完他的描述之后,第一角度是站在来访者的立场来提问的。

师:哦,老师好像很爱跟你过不去,是吗?

来访者:是。

师:那你是不是恨老师?

来访者:恨。

师:那你恨她,你想要怎么办呢?

来访者:我想打她。

师:那么把她打完了,打伤了你要花钱的,打死了你要犯法的。你划算吗?

来访者:……不划算。

师:那你是否可以想想看,要怎样能既报复老师,同时你又能避免付出这些代价呢?

来访者:……怎么能做到呢?我太想了。

师:老师是不是总说你学习不行?

来访者:是的。

师:那你要是越不行,是不是他越得意,证明他说的对!

来访者:是啊,总拿这个说事儿,我就是懒得学。

师:那你要是能稍微花点儿心思,把成绩搞上来了,是不是他这话就等于自己打自己脸啊?

来访者:还真是!

……

另外,治疗师在做躯体疾病治疗的时候,最常用的有效提问是:“你到底想不想好呢?”来访者通常会说:“我想好,我真的想好。”这时,治疗师可以接着回应说:“如果你真的想好,那你跟着我来,慢慢地说出来……”也就是说,患有躯体疾病的来访者来到咨询室,最关心的是他的疾病能不能好,所以,治疗师要抓住访者关注的点,始终不偏离,才能在关键时刻,有力地推来访者一把,帮助其跨出去!一般来说,常用的提问和思路如下:

①你遇到了什么样的躯体疾病?可以描述一下吗?

让来访者先描述自己最关注的内容。

②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开始有这种症状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治疗师要清楚第一病因,即来访者第一次犯病时遇到的情节和事件,这样才能够有个好的开始,以帮助来访者做到彻底治愈,而且不会复发。如果找不到第一病因,病症就只能好一部分,且日后遇事也容易复发。

③你到底想不想好?你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强化来访者的目标,让来访者找到自己要改变和治愈的动力。如果来访者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好,治疗师是无法有效干预的。因为是来访者自己“创造”了自身的疾病,也需要来访者自己解开疾病背后的情结,主角永远是来访者,治疗师只是陪伴和指导,来访者自己可以选择方向,这样的治疗才是有效的。

四、治疗师如何有效观察

在做初诊的时候,眼、耳、口、心都要到齐,至此,我们已经涉及倾听(耳)、提问(口)方面的能力,下面,我们来探索观察(眼睛)的能力。怎样观看来访者的状态呢?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心相”的概念。

心相,源于“藏密”,是指人习惯性的行为、举止暗合于某种事物的一种状态,是个体心理状态的呈现。心相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是,要掌握这门方法,却是非常复杂的,要做到深入掌握这门学问,更是需要个人长期的学习与内心的修炼。对于初学者,我们有个基本的了解以帮助我们观察来访者的基本状态,就足够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如何观察心相和如何应用心相。

要把握对方的心相,首先要细心观察,观察对方的状态是“动”的,还是“定”的。尤其是要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神,仔细感觉对方眼神透出来的是力量,还是游离不定。一般来说,小型动物的心相是“动”的,而大型动物的心相是“定”的。体型越大的心相,力量越大,但是敏捷的程度差一些,如大象;体型越小的心相,力量越小,但是机灵,如老鼠,胆小,容易紧张,但是特别聪明。还有一些是老虎、狮子和豹子等,这些动物都是统领森林的角色心相,同样的,这些心相也有其劣势——他们有力量又敏捷,但是他们的繁衍能力差。再举一个例子,蟑螂,是与恐龙同一个时代产生的动物,恐龙虽然大,有力量,但是恐龙早已灭绝,而蟑螂却依然大量存在,其生存与繁衍的能力是这个心相独有的优势。所以,所有心相都有其长,也必有其短,所有动物都是平衡的。

再举一实例,有一位来访者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她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十分敏感,眼神不定,退缩,有惊恐不定状。一般而言,此类型人群的心相为小型动物居多,略为交谈几句之后,能够感知她的聪明,理解力和领悟力很强,遇到冲突容易采取逃避的反应方式。你能感知到这位来访者的心相了吗?对!是老鼠。

再举一实例,有一位女性,与其见面时,可以观察到她伶牙俐齿,特别能侃,喜欢学舌,且会做出各种逗笑的小动作,可爱,聪明,容易讨人喜欢,只要有她在,就会有话题,不会冷场,且与其交谈,你会发现她讲话的内容都不会走得很深入。你觉得这位女性的心相是什么呢?对!是鹦鹉

治疗师在判定来访者的心相时主要靠的是直觉和感觉,不是理性思维的分析。一般来说,治疗师只要能够感知到来访者是大型动物的心相还是小型动物的心相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能够感知到来访者是有力量的,还是机智的,就已经很棒了。当治疗师感知到来访者是小型动物心相,如老鼠,那么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没有危险,这是很重要的。当治疗师感知到来访者是大型动物心相,如牛,那么提问、引导来访者让他自己在生活中思考并找到答案是很重要的,他要自己找到方向,外力劝说是没有效果的,拽不回来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人的心相都是动态的,有一个主心相,还有很多其他的辅助心相,通过心理治疗或者经历过某些事之后,个体的主心相可能会发生变化,辅助心相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有很多的变化,在此就不赘述了。

五、初诊时应该注意避免哪些盲区

初诊,是一个初步了解来访者关键信息的首要阶段,也是治疗师在收集信息后判断自己能不能成功做好该个案的重要阶段。做身心疾病治疗,如果接下了个案,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治疗责任。那么,在做初诊判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当中最忌讳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比方说,有一些简单的疾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能是相当复杂的,疾病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尤其是在治疗师没有基本医学常识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误诊。例如,我曾经做过一例肠炎,当时来访者在医院已经确诊,对我的治疗也是非常配合的,可是做了之后没有效果,我觉得非常奇怪。后来,病人到另外一个医院,再次检查,诊断出来是腹膜炎而不是肠炎。然后,我按照治疗腹膜炎的方法去做,病人就好了。所以,根据治疗经验,我总结了下面的一些盲区,以指导治疗师安全地从业:

①首先,治疗师务必和来访者认真沟通,有些疾病一定要有医院的相关诊断,以确认准确病情,不要接情况不明的疾病,不要做急性疾病。

②严格来说,对于刚刚从业的治疗师来说,关于人的五脏的内在疾病都不要做,如肾炎、肝炎、糖尿病等等。

③来访者岁数太大的,也不要接。老人年纪大了,容易有意外。

④最后,还要补充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要给小朋友做身心疾病治疗。因为绝大多数孩子的疾病都是关乎父母的问题,把父母做好了,孩子也就好了。一般来说,对于17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建议治疗师针对孩子的躯体疾病做治疗,而是该去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做父母的工作。比方说,孩子头疼,这时候,治疗师要做的,可能是去了解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了孩子,父母需要如何调整。这才是有效的心理干预。

总而言之,心理治疗躯体疾病需遵循的准则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明确是否是自己的治疗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