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灯用小炷”论

“灯用小炷”论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灯用小炷”论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观点。南北朝陶宏景《养性延命泉》中曾托名老子说:“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元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这是孙思邈理论的渊源。在孙思邈看来,养生不是“开源”,而是“节流”。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若置长烛于风中,护短烛于灯笼内,则以彼易此未可知也。”情志言行也可能是“风”,于不知不觉中便会损耗元气。

古人认为,人的寿限确实决定于先天,认为人身上存在着某种决定寿限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先天,称为“元神”,不能增加,只能减少,用光这些东西,寿命就结束了。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灯用小炷”论(炷是灯芯)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观点。

南北朝陶宏景《养性延命泉》中曾托名老子说:“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元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这是孙思邈理论的渊源。在孙思邈看来,养生不是“开源”,而是“节流”。当然,对一盏灯来说,如果能够添油,比弄小灯芯更解决问题,但在养生上,他却不主张“添油”,而主张——“小炷”(节流)。因为他认为“源”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无法再“开”,后天所能做的,只有想方设法节流。

在《卫生精义》中,孙思邈说:“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人能善养,亦可延年”。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若置长烛于风中,护短烛于灯笼内,则以彼易此未可知也。”意思是说:人的生命长短,虽与先天的健康程度有关,但后天的调养更为重要。这就像把蜡烛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后果一样:长烛虽长,而放在风中仍被吹灭或消耗过快,很快燃尽;短烛虽短,安于笼里,也可长燃。善养元气,才可康、乐、寿。情志言行也可能是“风”,于不知不觉中便会损耗元气。

过动也是风,就像把长烛(人体)置于风中,烛虽长(人体虽健壮)仍会很快燃尽;过静似乎最可“节能”,但生命毕竟是生命,是需要燃烧好,过静会导致熄灭。故动静相宜才是护短的灯笼即燃烧又尽量节能——如灯的小火(小炷)。既要动,又要静,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动静结合的道理,乃至此论成为养生学中的最大原则——动静结合原则。我们加以论证后,用现代语言——动静商加以表述,以期其更加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