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

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脾健则运化的精微充足,化生之血液亦多,故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若忧思伤脾,内伤脾胃,防卫功能失调,则变生多种情志方面的疾病。胃气下降,食糜下行,有利于脾的运化和小肠的分泌清浊,故曰“胃气主降”。胃气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标志:中医学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所谓“胃气”,是指胃的消化与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胃气强,精微足,则全身脏腑和调,经脉运行正常;若胃气衰少或无,则脏腑衰败,生命垂危。

(一)脾的生理病理现象

1.主运化 脾位于中焦,主管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和参与水液代谢,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湿是指脾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水谷精微为机体利用后,脾在肺、肾协助下,将水液废浊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保持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虚,运化失常,水谷消化吸收、转输排泄障碍,可见纳差、腹胀、便溏、身重乏力等;若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停于胸膈,则见胸闷呕恶;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停于肺,则见痰饮;停于腹,则见腹水;停于肠道,则见泄泻。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主统血 脾统血有两个含义。

(1)摄血: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若气不摄血,使血液妄行、溢于脉外,则出现贫血、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

(2)生血:脾有生化血液的功能。《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意即指此。脾健则运化的精微充足,化生之血液亦多,故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若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血虚。

3.脾主肌肉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气健运,则人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健壮、四肢运动有力。反之,脾虚运化失健,精微不足,则营养不良、肌肉松弛或消瘦萎缩、四肢困倦乏力。

4.脾益气,主为卫 人体的宗气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然后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变化而成。宗气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既是肺本身进行呼吸的动力,又能助心行血、助脾运化……因此,脾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宗气的强弱和脏腑功能的健衰,以及防御外邪的能力。故《素问》说:“脾者,主为卫。”《金匮要略》说:“四季脾旺不受病。”

5.脾主意志 “脾藏意”,意是“志意”的意思,“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若忧思伤脾,内伤脾胃,防卫功能失调,则变生多种情志方面的疾病。

6.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与唇是消化道开口处。因此,口和唇常能反映出脾之盛衰。脾健,则知饥欲食、营养良好、口唇红润;脾虚,则口淡无味、食欲缺乏、唇淡无华;脾蕴湿热则见口味甜腻、口腔黏膜红肿等。故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7.脾的特性

(1)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升清(精)与升阳举陷两个方面。所谓升清,就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吸收来的水谷精微上输到心、肺,经脉道输布到全身。所谓升阳举陷,是指脾阳旺盛,中气充足,能固摄筋络、升举内脏,维持脏腑正常位置。若脾虚,中气下陷、筋络弛缓、固摄无力,则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以及气短、懒言等全身症状。

(2)脾恶湿:脾属阴,为湿土,其阳气为运化之本,所以脾阳易为寒湿之邪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其理就在于此。若脾阳旺盛,则运化水湿功能正常;若内或外湿盛,日久不化,致脾为湿困,则见水肿、腹胀、纳呆、肢重乏力、苔白腻、舌质淡胖等。

(二)胃的生理病理现象

1.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有接纳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它是化生营养全身脏腑器官的水谷精微的来源。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胃的特性

(1)胃气主降:胃气以通降为顺。胃气下降,食糜下行,有利于脾的运化和小肠的分泌清浊,故曰“胃气主降”。若胃气不降,停滞或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等。

(2)胃喜湿恶燥: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需依赖胃的津液,但胃属阳,为燥土。所以,胃的阴津易为燥热之邪所伤。若燥热之邪灼伤胃阴,则见口干、舌干、喜饮、龈肿、衄血、吐血等。

(3)胃气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标志:中医学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所谓“胃气”,是指胃的消化与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胃气强,精微足,则全身脏腑和调,经脉运行正常;若胃气衰少或无,则脏腑衰败,生命垂危。在脉诊中,若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按之有根,为有胃气,虽病亦易愈;若脉势刚劲或衰微,往来急促,结代不齐,按之无根,为无胃气,虽轻亦危。在舌诊中,若舌质红润,苔薄白、润泽,为有胃气,虽病易愈;若舌质红绛,光剥无苔,犹如镜面,为无胃气,预后多属凶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