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与需氧量和摄氧量的关系

运动与需氧量和摄氧量的关系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氧量,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例如短跑运动员的总需氧量在7~14升之间,而他们每分钟的需氧量却是40升左右;相反长跑运动员每分钟的需氧量在5升左右。由于人体摄氧量的限制,在剧烈运动中,有时人体的摄氧量达不到需氧量的要求,这样摄氧量就会亏欠一部分需氧量,这就是生理学上经常所说的“氧亏”现象。亏欠的这部分氧气量会在运动后由人体细胞摄入偿还,这部分需要摄入补偿的氧气量被形象地称做“氧债”。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人类的生存是不能离开空气的。空气中所含的氧气,是我们人体所必需的。我们吸入的空气进入人体后,其中的氧气与身体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提供给各个器官,保证他们能够正常的工作。

需氧量,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需氧量在人体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例如在睡眠时,人体逐渐进入休息状态,呼吸减缓;而我们在参加剧烈运动时,同时用口、鼻来呼吸,还是气喘吁吁,仿佛怎么呼吸氧气都不够用。

衡量需氧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总需氧量,即完成某项活动时人体总共需要的氧气量;另一种是每分钟需氧量,即在完成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人体平均每分钟所需要的氧气量。用总需氧量除以所花费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这项活动的每分钟需氧量。每分钟的需氧量与所用时间成反比。从每分钟的需氧量,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活动的强度,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的需氧量也就越大。例如短跑运动员的总需氧量在7~14升之间,而他们每分钟的需氧量却是40升左右;相反长跑运动员每分钟的需氧量在5升左右。如此看来运动强度不大,但是因为他们运动时间长,所以他们的总需氧量是短跑运动员的10倍左右。

摄氧量是运动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它与需氧量的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摄氧量是指组织细胞在运动中实际消耗的用氧量。由于人体功能是有限的,所以每分钟的摄氧量并不能够随着每分钟的需氧量一直无止境地增加,当它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达到了人体摄氧量的极限,这就是人体的最大摄氧量。由于人体摄氧量的限制,在剧烈运动中,有时人体的摄氧量达不到需氧量的要求,这样摄氧量就会亏欠一部分需氧量,这就是生理学上经常所说的“氧亏”现象。亏欠的这部分氧气量会在运动后由人体细胞摄入偿还,这部分需要摄入补偿的氧气量被形象地称做“氧债”。

出现氧亏的原因主要是,在运动刚开始的时候,人体功能尚未进入配合运动的最佳状态,每分钟的需氧量大幅上升,每分钟的摄氧量不能一下子满足需氧量。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也会出现氧亏,那就是虽然人体功能达到了最大摄氧量,但是由于运动时间较长,人体最大摄氧量也满足不了需氧量,像马拉松长跑等运动。

氧亏现象在运动中很常见。一般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都会调整自己的呼吸,使之恢复到安静状态的正常水平。这就是人体在偿还氧债。人体经过经常性的锻炼后,可以提高每分钟的摄氧量,减少所需偿还的“氧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