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的起因

糖尿病的起因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发生是必须的,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是损伤胰岛素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临床实践证实,这些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的糖尿病,多属于1型糖尿病。上述情况常见于肥胖患者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与糖尿病症状均减轻,且对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而敏感性增高。由于滋补或治病,长期食用上述食物或中药,有诱发糖尿病的危险性。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时至今日,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国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5%~50%(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父母患糖尿病,其子女发病率可增至4~9倍;幼年患糖尿病者,其85%~91%有家族史;孪生糖尿病患者单卵孪生一致性为48%,而双卵孪生为20%,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共显性可高达91%,1型患者仅54%,且孪生患者都有明显的遗传特征,特征为高血糖及糖尿。通过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研究还表明,如双胞胎中有1人在50岁以后出现糖尿病,则另1人在几年内发生糖尿病的概率高达90%以上,且其中大多数为非胰岛依赖型;如果双胞胎中有1人在40岁以前出现糖尿病,则另1人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接近50%,其中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上述研究成果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故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并不为过。

另据《功能性食品(第三卷)》载:“在遗传因素中,另一有力佐证是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白细胞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发现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在A、B、C、D、DR等位点上出现频率的增减,此组抗原基因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易患性是紧密连锁及连锁不平衡。”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和环境危险因素。

2.病毒感染 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之一是病毒感染。已知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等。通过动物实验和一些地区的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以及在糖尿病人群中某些病毒抗体阳性率或滴定度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就足以说明人类对病毒诱发糖尿病的易患性受遗传控制。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发生是必须的,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是损伤胰岛素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

3.自身免疫因素 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常伴有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患者在糖尿病患者中占14%,比一般人群的患病率高6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患者常有多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不仅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在循环血清中含有较高的抗脏器特异性自体抗体,例如抗甲状腺细胞细胞质抗体及抗胃壁细胞细胞质抗体比正常人高4倍;抗肾上腺体比正常人高30倍。临床实践证实,这些伴有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的糖尿病,多属于1型糖尿病。

4.B细胞功能与胰岛素释放异常 在1型糖尿病中,胰岛炎会使B细胞遭到破坏,致使胰岛素基值很低,甚至测不出,糖刺激B细胞也不能正常分泌释放或分泌不足;在2型糖尿病中,上述变化虽不怎么明显,但B细胞功能障碍不论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延迟还是增多,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快速分泌)均降低或缺乏,这是出现饭后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5.胰岛素受体异常、受体抗体与胰岛素相抵抗 胰岛素受体仅能与胰岛素或含有胰岛素分子的胰岛素原结合(结合程度取决于受体数、亲和力及血浆胰岛素浓度),当胰岛素浓度高时,胰岛素受体数往往会下降,呈胰岛素不敏感性,称胰岛素抵抗性。上述情况常见于肥胖患者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他们通过减肥减轻体重时,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增多,与胰岛素结合力加强而致血浆胰岛素浓度下降,需要量减少。肥胖与糖尿病症状均减轻,且对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而敏感性增高。此种胰岛素不敏感可由于受体本身缺陷,也可由于发生受体抗体或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出现,使胰岛素效应减低导致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此种受体缺陷与受体后缺陷同时存在,会使抵抗性更为明显。

6.神经因素 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下丘脑中存在胰岛素生成调节中枢和胰岛素剥夺中枢。刺激下丘脑外侧核(LHA)可使血糖下降增加进食量;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可使血糖上升减少进食量,这说明下丘脑对胰岛分泌有调节作用。脑啡呔存在于脑、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和肠壁中。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当对脑啡呔的敏感性增高时会出现高血糖,这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病因。

7.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存在 在神经支配下,存在2组具有拮抗作用激素调节糖的代谢过程,维持血糖处于平衡状态。唯一可使血糖下降的是胰岛素。而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包括胰升糖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肾上腺皮质激素、泌乳素、甲状腺激素、胰多肽、抑胃肽和脑啡呔等,这类拮抗激素所致的糖尿病是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致因。

8.节约基因 有学者提出在原来贫困国家或地区,因食物供应不足,人体基因产生了适应性改变,一旦得到食物,便将食物转变为脂类贮存起来,以供饥饿时维持生命,经世代相传,产生节约基因,有这种基因的人群容易诱发糖尿病。

9.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竞争激烈,节奏加快,应激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享受增多等。

10.生理病理因素 年龄增长、妊娠、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病、肥胖症等。

11.饮食因素 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脂肪摄入过多,食物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

12.食用了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食物或中药 药食同源品种食物紫苏,食品新资源品种食物赤芍、川贝母、杜仲、浙贝母、党参、刺五加以及中药龙胆草、秦艽、娑罗子、土木香、瓜蒌、狮子七等都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由于滋补或治病,长期食用上述食物或中药,有诱发糖尿病的危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