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粪便—来自肠道的信使

粪便—来自肠道的信使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粪便总量变动很大,它主要取决于食谱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因此,如果粪便的臭味较重,则说明肠内菌群平衡处于恶化状态之中,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粪便中水分的含量与粪团通过大肠的时间、食谱中膳食纤维含量和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一般认为,像婴儿般的黄色、无明显臭味、容易排出的粪便最为理想,这意味着食谱中膳食纤维充足、消化功能正常、肠道中有益菌群发达,身体处于较好的健康状态。

肠道菌群生活在大肠内,如果不是在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大肠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粪便。

很多人都会很关注婴儿的大便,从中获得宝宝消化和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但可能很少有成年人关注自己的粪便,并从中发现重要的健康(或疾病)线索。姑且不说那些粪便的细微变化,在临床上,很多人对粪便的明显改变也未曾留意,以至于耽误严重疾病的诊治。所以,如果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话,就必须抛弃“粪便是肮脏的,关注粪便让人恶心”之类的传统观念,同时要认真对待这位来自肠道的信使—粪便。即使在学术界,对人体肠内菌群的研究也比较落后,原因大概是人们都不喜欢处理别人的粪便吧。

1. 粪便的主要成分包括 水分;膳食纤维;细菌;未吸收的营养素;其他残渣如杂物等。其中,细菌占粪便湿重的1/3,占粪便干重的40%~55%。每克大便中含有上万亿个菌体,其中95%是活的。由此不难理解,大肠菌群数量和类别变化将对粪便的性状及排便产生明显的影响。反过来讲,通过了解粪便的性状和排便,可以大致判断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情况。

2. 粪便总量 正常人1天排便1次左右,总量为100~300克。不过,粪便总量变动很大,它主要取决于食谱中的膳食纤维含量。因为膳食纤维不但是组成粪便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膳食纤维还促进肠道菌群的繁殖,增加粪便中细菌的数量,所以饮食中膳食纤维越多,则粪便量越大;膳食纤维越少,则粪便量越少。根据调查,欧美人1天排便量平均为60~90克,因为其膳食结构为高蛋白、高脂肪,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较少;日本人1天的排便量一般为125~180克,因为其膳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较多,营养较为均衡,膳食纤维含量较多;有报道说,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地上的高地民族,1天排便将近1 000克,因为他们的食谱中有太多的膳食纤维。粪便量过少,不利于肠蠕动,造成排便次数减少,常导致便秘发生。

无论如何,人们很难做到每天直接称量粪便的重量。日本作者光冈知足所著的《肠内革命》(海南出版社)介绍了一种用香蕉来衡量粪便重量的方法:长约15厘米,像香蕉一样粗的大便,大约有100克。每天排泄1~2根是常见的,多的人则是3根左右。当然,每个人每天的粪便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每天(或前1天)食谱中膳食纤维含量、肠道菌群繁殖情况、水分摄入量、肠道功能变化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一般认为,粪便量多一些(200克或更多)对健康的益处更大。

3. 粪便的气味 除重量外,粪便的气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密切,通常都以为粪便是很“臭”的,但实际情况却比“臭”复杂得多。比如母乳喂养婴儿的粪便就有酸甜的气味,绝对不是臭的。这是因为婴儿的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为主(占99%),双歧杆菌利用奶类的乳糖分解,制造出乙酸等有机酸,其肠道内酸度很大(pH为5.0左右),从而抑制腐败菌(及其他有害菌)生长。断奶后,随着食谱逐渐成人化,幼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比例下降(约10%),耶尔森菌等腐败菌增加,其粪便的气味也像成年人一样变臭了。即使成年人,其粪便的气味也不一定总是臭的,且臭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形成粪便气味的主要成分是吲哚、硫化氢、粪臭素、胺类、氨、乙酸、丁酸等,其中吲哚、硫化氢和粪臭素的臭味最大,可以说是恶臭难闻。这些臭味成分中的绝大部分都来自食物残渣中的蛋白质。在大肠内,食物中没有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会被肠道菌群中的腐败菌(耶尔森菌、肠球菌等)分解利用,同时产生出这些臭味物质。因此,如果粪便的臭味较重,则说明肠内菌群平衡处于恶化状态之中,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随着老年期来临,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势力日渐趋微(1%),腐败菌等肆意猖獗,粪便会发出比年轻时还臭的气味,这是机体老化的结果。总之,粪便很臭是肠内菌群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最佳证据。

有时候,粪便还会发出奇怪的、不常见的气味,比如一种刺鼻的酸味并伴有腹泻,这常常是肠内异常发酵(消化不良)引起的;如果粪便有一股烧焦味并伴有腹泻,则可能是小肠消化不良所致;如果粪便带有腥味(柏油样),则表示消化系统有出血的情况,且出血量不小。这些“异常”的味道,常意味着消化道疾病,不仅仅是由肠道菌群失衡所致。

4. 粪便的颜色 粪便的颜色也与肠道菌群有关。众所周知,婴儿的粪便是黄色的,成年人粪便的颜色比较复杂,时常变化,但大部分是深棕色或褐色。实际上,粪便的颜色与食谱以及排便次数有很大关系。一般排便通畅,且以粮食、蔬菜(绿色叶菜除外)水果和豆制品为主要食物,肉食吃得少的人,有益菌群占有绝对优势,排出的粪便是偏黄色的。而便秘或者食谱中肉类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比较多的人,腐败菌大量繁殖,排出的粪便是偏褐色的。所以多吃粮食、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以把深褐色的粪便改变为黄色。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排出漆黑发亮(柏油状)的粪便,则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疾病,因为这种颜色和色泽通常是肠道出血的结果。此外,白陶土色、果酱色粪便很可能是胆道完全梗阻、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的表现之一。

5. 粪便的形状 粪便的形状与其硬度有很大关系,而粪便的硬度是由粪便中水分比例决定的。粪便中水分的含量与粪团通过大肠的时间、食谱中膳食纤维含量和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普通的粪便含有7成水分,粪便成条状,外表光滑,质地有点像熟透的香蕉,不硬,容易排出;如果粪便中水分超过8成,则为软便,半膏状或稠粥状,排便疑似腹泻;如果粪便中水分超过9成,则为水样便,是典型的腹泻;如果粪便的水分低于7成,则为坚硬状,常会便秘。便秘越严重,则粪便中水分越少,硬度越大,形状越细小。严重时,排出的粪便就像兔子的大便一样,颗粒状,又小又硬,这常常是痉挛性便秘的结果。

综上所述,一般认为,像婴儿般的黄色、无明显臭味、容易排出的粪便最为理想,这意味着食谱中膳食纤维充足、消化功能正常、肠道中有益菌群发达,身体处于较好的健康状态。可惜的是,受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成年人的粪便难以达到如此好的状态,颜色、气味、性状及排便时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调整食谱和补充有益菌群(见本节后续内容)可以改善这些问题。不过,如果出现黏血便(不含有一般粪便的成分,而是血液和黏液的混合)、黑便(漆黑、油亮的粪便)和鲜血便等,则通常意味着严重的疾病,如痢疾、肠套叠、肠梗阻、大肠癌、消化道出血等,应该立刻就医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