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宽以待人

孔子的宽以待人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与子贡有过一段对话。孔子去世后,他在众弟子中名气最大。这就是孔子的宽以待人的思想,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把仁爱作为他一生的追求,提倡人与人之间普遍的、无私的爱。一日,同一楼道周君之妻严某,与对门李某夫妇因楼道堆物小事发生口角。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他人相处和睦者的预期寿命,比人际关系紧张者要长得多。

孔子的宽以待人

孔子与子贡有过一段对话。子贡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第六》)

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孔子去世后,他在众弟子中名气最大。子贡问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不算仁爱呢,孔子说何止是仁呀,如果一定要讲它到底算什么,那也应该是“圣”吧。圣是更高的境界,就连尧舜要想做到这一点,都很头疼。这段话衍生出一个成语:“博施济众”。博施,即大量地为人做好事;济众,则可理解为具有豁达之心,不分亲疏,不分远近平等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孔子的宽以待人的思想,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就是说不仅要爱人,而且要广泛地爱大众,也就是博爱;“而亲仁”则指亲近有仁德的人。

仁爱是中国五千年来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把仁爱作为他一生的追求,提倡人与人之间普遍的、无私的爱。即使到现在,拥有仁爱之心也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巴金先生有一副对联:“心怀宽广能增寿,德高望重可延年”,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万事只求安心。这里就包括能够包容一切,真心实意,宽人待人之意。仁者爱人,有一颗宽阔的心,就不会被外界的荣辱事所诱惑,外物映射到我们的内心自然会是美好的。把眼光放远些,放宽些,以宽容之心包容众生万物,以仁爱之心消除仇怨,这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万物的正确方法,也是授人养心之法的关键。

心理健康重在养心,“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何处惹尘埃”,有一颗仁爱的心、纯净的心、充实的心、快乐的心,就会享受到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内心实在,虽青菜豆腐、粗茶淡饭,仍能其乐融融。现在流行的抑郁、失眠等病症,主要原因就是内心不快乐造成的,不快乐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包容之心,总觉得什么都在跟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病由心生。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的纠缠,就是最大限度地放宽心,心宽则体健。古人常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位老人,年过花甲,体检时发现患有晚期肝癌,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来中医院就医,主动和医生配合,正视病魔,积极抗争,乐观面对,生活起居打理得有条不紊,大大延长了生命期限。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不争就意味着被淘汰。但我们所提倡的争,不是与人争:争名夺利,好大喜功,尔虞吾诈,勾心斗角。我们提倡的是人要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人生如棋,“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不要计较于一时的胜负,关键是要苦练内功,以道家出世的情怀去从事儒家入世的功业。退一步海阔天空,许多事情,要舍得放弃,通达、乐观,学会换位思考,凡事不走极端,给自己,给别人留出一点空间,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宽广。

有一个故事:

一日,同一楼道周君之妻严某,与对门李某夫妇因楼道堆物小事发生口角。李氏夫妇以高八度二重唱推出系列污言秽语,严某不善相骂,一口难敌两嘴,急盼丈夫援助。熟料周君一言不发,拉着妻子进居室,关上房门,拿出《智取威虎山》音带,置入卡座,顿时,“穿林海,跨雪原……”声振楼板。李氏夫妻感到无趣,也自行退入房中。周君得意地对妻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严某嗔道:“好个屁,阿Q精神!”周君笑道:“人有时候需要有点阿Q精神,它可以调节情绪,化有气为无气。这是一种非常实惠的养生之道。”

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人物时,大概不曾想到会无意中制造出一个副产品——“阿Q养生法”。人们对阿Q精神胜利法,几十年来有贬无褒。但是,若不涉及重大是非问题,单从养生保健这个小角度看,“精神胜利法”确实有益于调节心态平衡,有利于化解侵入心头的种种烦恼。所以说,阿Q养生法乃是民众根据实际生活,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医学改造”,去糟粕存精华,反为正用,总结出来的民间养生方。

阿Q养生法的精髓在于“宽容”两字。我们常说,养身先养心。养心,首先要把它养“宽”。心宽体健、心平气和、五体安宁。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德可以载物。纵观世上长寿之人可以发现,他们之中几乎无一不是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者。

民间常听人说:“真是活活气死人。”人之所以会被气死,主观原因就是心胸狭窄气量小。三国时代的东吴名将周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周瑜之才可与诸葛亮媲美,但他的心胸未免欠宽。因此在诸葛亮的“攻心战”下,被“三气”而英年早逝,直到临终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孔明的攻心战用在周瑜身上屡试不爽,而用在司马懿身上就难奏效,原因就在老司马的心理素质比周瑜要好得多。尽管孔明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女衣”对他进行羞辱,激他出兵,但司马懿照样能忍受,不但笑着对部下说:“孔明视我为妇人焉”;而且宽待来使,若无其事,继续按兵不动。司马懿的这种对羞辱付之一笑的修养功夫,不有点近似阿Q精神吗?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如相互不能宽容,必定会气出病来。这种宽容的基础就是理解。理解万岁。能理解一切,就会谅解一切,就会包容一切,这时候人便会宽容起来。现在有些人火气很大,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会引发出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甚至闹出人命案。公交车上挤一下,马路上碰一下,毫无损伤,但有的人会因此争个不停,吵个不休。有人还会把“气”带回家中,结果惹得肝气不达、胃气不和、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五体不宁。问题就在于缺乏理解精神。

理解往往意味着让步,甚至吃亏。先哲教导我们,处世以让一步为高,对人宽一分是福不是祸。民间也有“吃亏就是福”的说法。这些经验,实际上都包含让步、理解等一系列健康心理的素质,并借此达到我国哲人林语堂所说的“怡然自得乐,潇洒对人生,淡泊以明志,豁达心宽容”的境界,使心理常处于安然舒适的状态。在这方面阿Q精神中的“容忍”两字总是能助人一臂之力。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他人相处和睦者的预期寿命,比人际关系紧张者要长得多。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就是要宽容,要理解。宽容、理解是美德,人与人之间如能相互宽容、理解,这世界也许就更适于生活,这世界长寿者也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