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记者的秋季随想

一个记者的秋季随想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本科学历,1975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一个偏僻乡镇的贫困家庭。采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获省级好新闻奖多次,有文学作品散见全国各大小报刊,结集出版过个人文学作品一部。现供职于海南特区报。第一份工作是在郑州的一家报社当记者。这可能在海南媒体里是一个特例。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12年的记者生涯只是60年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我享用了后12年最美好的时光。一个在新闻单位做了12年记者的“南漂一族”。

◎海南特区报 陈标志

陈标志

大学本科学历,1975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一个偏僻乡镇的贫困家庭。1997年起从事新闻工作至今,担任记者、编辑、首席记者、新闻中心负责人。采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获省级好新闻奖多次,有文学作品散见全国各大小报刊,结集出版过个人文学作品一部。现供职于海南特区报。

写下这些文字,已经临近秋天。

即使在这样一个四季并不分明的南方,秋季依然变得无比优美和令人向往。春华秋实,这个季节容易让人期待,令人满足和无限喜悦。如果能够顺着时光隧道往回寻找,为12年的记者生涯做个总结,也许最先找到的就是“感谢生活”了。

那个秋天,有个穷记者睡地铺

第一份工作是在郑州的一家报社当记者。1997年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正值金灿灿的秋季。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怯生生、冒失失地被推向了社会

这是一家每周出两期的行业报,报社就6名记者,单位效益并不是太好。尽管这份工作找得很顺利,但工资待遇却出奇地低。

薪水究竟有多低? 举个并不夸张的例子,计划内早餐:一碗胡辣汤、两根油条,如果多喝一碗胡辣汤或者奢侈地喝一碗羊杂汤,这个月的开销就要超支。今天看起来,这个例子有些夸张和令人难以释怀。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情况确实如此。

对于新招聘且薪水很低的员工,单位并不提供住宿的便利。因为租不起房子,上街花9元钱买了张草席,晚上悄悄摊在办公室地板上睡,白天再卷起来藏在门背后。单位的办公场所是那种老式的筒子楼,6个记者一间。

记得有一天,常务副总编辑来到记者部,坐了很长时间,也讲了许多的话。因为害怕领导发现藏在门背后的草席,所以他讲什么,一句也没听进去。副总突然站了起来,顺手带了一下门,靠在门后的草席“啪”的一声倒在地上。副总应声回过头来,看着一脸通红的我,像是明白了什么。

年过半百的他长长地叹了口气,仰着头对我说:“小伙子,好好干,一切都会有的。”

报社有规定,办公场所不允许有人过夜,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尽管如此,但在慈祥的副总默许下,我度过了一生中那个最清贫、最难忘的秋天。

深秋里的采访成就“麦秸堆记者”

后来,报社的效益慢慢地好了起来,报纸每周出两期改成了每周出五期,成为当地的一家经济类报纸。报社的记者也常到全省各地出差采写稿件。

第二年的秋天,我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记者,待遇自然提高了许多。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月200元房租。这时的我,每月还能给湖南老家的父母汇些钱回去。

那个深秋的季节,我到距离省城几百公里外的新蔡县出差。由于交通非常不便,我只得步行20多公里去乡下找被采访对象。等采访结束返回半路时,天色开始渐渐暗了下来。深秋的农庄周围堆积的全是成垛成垛的麦秸秆,星星已经挂满了夜空。那时太年轻没什么经验,找了一户人家打听镇上怎么走,女主人惊慌地看了我几眼就赶紧离去了。然后只听到这个小村庄的男人叫喊声,像是朝我的方向追来。

那个深秋的夜晚,因为太疲惫,迷失方向的我只能躺在路边高高的麦秸堆里,闻着麦秸秆的清香度过难忘的一夜。

第二天,接到报社领导电话找人的当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急急忙忙带人找了过来。副部长等人在半路上遇到灰头垢面、头发上还沾着麦秸秆的我,埋怨着说:“来我们这里采访,怎么不跟县委宣传部联系呢? 我们至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采访便利吧!”

报社老总经典语:没有与生俱来的聪明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要离开原单位,便突然拿着辞职信去找副总。副总戴着老花镜,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上网浏览新闻。报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从原来的手写稿件到无纸化办公,每两人就拥有一台电脑。

听说我要辞职,他感觉有些太突然,就问我因为什么原因动了辞职的念头。我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着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副总再也没有往下问,只是在我的辞职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要离开的那一刻,他突然叫住我,说如果在别的地方干得不如意,这个报社的大门随时向我敞开。

但在是年的秋天,也就是差两个月就要退休的常务副总,突然在工作岗位上脑溢血走了。后来听原来的同事讲,自从我离开报社后,副总一开编采人员会议就要提起我,向这个在麦秸堆里过夜的记者学习。副总有句被记者编辑广为传诵的经典语:“人没有与生俱来的聪明,勤恳吃苦是治疗傻瓜的最好良药。”

“南漂”记者:我在秋天的阳光里成长

2004年3月,我极力放弃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只身从郑州来到了遥远的海南。

之前,我已经在4家新闻单位干过。至于为什么突然想来海南,也许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了理想? 或者自己依然年轻?

先在报社当编辑,后来又去当记者。当记者是自己提出的申请,许多人觉得难以理解:只有从记者到编辑岗位的,没见过从编辑转岗去当记者的。这可能在海南媒体里是一个特例。

2008年5月去了四川抗震救灾;2009年5月又重返四川灾区。在这座城市,从谈恋爱到结婚,从攒钱购房到计划购车,这座城市彻底包容了我。不管在郑州还是在海口,生活一步步在发生着变化。这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和财富,就如睡麦秸堆一样值得记忆和回味。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12年的记者生涯只是60年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我享用了后12年最美好的时光。无论是60年还是12年,每个人都会在岁月的年轮里刻上各种各样的生命符号,这些符号别人无法破译,但自己可以永远珍藏和记忆。

哦,对了。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遇见这样一个人:皮肤黝黑、个头不高、身体偏瘦且带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肩上挎着一个浅绿色的帆布包从你面前匆匆走过,这个人可能是我。一个在新闻单位做了12年记者的“南漂一族”。

写下这些文字,已经临近秋天。即使在这样一个四季并不分明的南方,秋季依然变得无比优美和令人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