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社区记者的四重身份

一个社区记者的四重身份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桂城社区周刊》创办以来,我们编辑部的几个记者就分别跑桂城不同的社区。《桂城社区周刊》创办比较早,各社区居委会和小区的居民对这份报纸接受度比较高,作为社区报记者的我们因此也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从社区记者,到活动组织者、经营人员和微信维护人,我目前有了这四重身份,随着社区报的成长,我相信以后还有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因为在社区报做记者,有无限可能。
一个社区记者的四重身份_在中国办社区报

桂城,又名为“桂花飘香的城市”,南海的中心城区所在,历史文化悠久,临近一线城市广州,政务开明,商业发达。2009年10月,《珠江时报》的第一份社区报就在这里创办。自《桂城社区周刊》创办以来,我一直担任社区报记者,至今已经7年。随着《桂城社区周刊》的发展,本人也不断成长,经历了一次次转型。我目前在社区报有着四重身份:社区记者、社区活动组织者、经营人员、微信维护人。

第一重身份:社区记者

社区报是一种新型媒体,它不报道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而是在特定的区域,报道这个区域里的邻里故事、公共服务等,以“邻里情,邻里事,邻里人”为关注点,它的生命力在于最本地的社区故事、社区新闻和最贴心的社区服务,这就需要社区记者穿街走巷,走进小区,走进居民的家庭中,去寻找、去发现。这些最鲜活、最有生活气息、最有人情味的故事和新闻在互联网上是很难找到的。

自《桂城社区周刊》创办以来,我们编辑部的几个记者就分别跑桂城不同的社区。别的媒体的记者经常去政府部门采访,我们却经常驻扎在各社区居委会、小区的物业管理处和居民的家中。

《桂城社区周刊》创办比较早,各社区居委会和小区的居民对这份报纸接受度比较高,作为社区报记者的我们因此也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六年来,我走进了很多不同的社区家庭采访,采访到了大量鲜活的社区人物和感人的社区故事,譬如怡翠玫瑰小区业主们举办的温馨的包饺子活动;叠二社区的弱视女孩,她妈妈对她的苦心栽培,以及邻居们给予女孩的无私关爱等。

有意思的是,除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本地的媒体同行也十分关注我们这份社区小报,佛山的电台、电视台,还有其他纸媒,经常从社区报上找到我们做过的社区报道,请我们帮他们联系这些报道中的主人公。

更有意思的是,作为社区报记者,我们经常有幸去见证一个社区人物的成长。譬如,我5年前报道过的弱视女孩,她当时只有9岁,虽然看不清东西,却在街坊邻里的帮助下学会了攀岩、游泳、裁缝,甚至还开了一场个人专属的音乐会,连当时的市长都来参加了。她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一直在跟踪报道,并通过报道为她提供各项帮助。我和女孩的妈妈也成为很好的朋友,每当有其他媒体要采访这个女孩时,她妈妈都请我来当女孩的“新闻代言人”,向媒体介绍这个女孩的情况。

7年来,在我跑的社区里,我认识了很多很多朋友,这让我更加热爱桂城,更加热爱桂城社区周刊社区记者这样一个身份。

第二重身份:社区活动组织者

社区报的互动性很强,我们并不像别的媒体记者那样,只是旁观和报道,我们不仅要参与到居民的社区生活中,还要主动策划组织活动。《桂城社区周刊》创刊7年来,我们已经数不清策划组织了多少场社区活动,策划组织活动已经成为《桂城社区周刊》的常态,我们对于活动的组织也已经得心应手。这要感谢我们的李国臣总编辑,从社区报创办开始,他就鼓励我们社区报记者一定要多策划和主导社区活动。我们几个记者轮流“坐庄”,每人每周主导策划一场社区活动,其他记者配合。我们策划组织过的活动包括厨艺大赛、相亲活动、歌唱比赛等。

我们也经常为需要帮助的居民做一些募捐活动。我曾主持过一个叫《小鱼工作室》的栏目,里面刊登的是关于居民互助的信息。有个居民的妻子生孩子大出血缺医药费,求助信息刊登后,有位读者打来电话跟我们确认,然后往求助者账号打入了1万元。款项打入时,求助者的妻子已经不幸去世,所以求助者想把款项退回去,捐助者却仍然坚持捐助,说希望能帮助这个家庭。因为我们的活动和我们的报道,很多小区居民之间也成了朋友,大家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共同传递正能量。

第三重身份:经营人员

我在社区报开发的第一个商业类广告是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当时我主动找到时任口腔科主任的施亮医生(现在已经退休),施主任被我的诚意打动,尝试性投了广告,没想到广告效果很好,口腔科的电话响个不停。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施主任那惊喜的表情:“余记者,没想到你们小小的社区报,威力这么大!”这为我以后做社区报商业类广告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我将商业开发与策划组织社区活动结合起来,效果很好。《桂城社区周刊》的商业客户从社区的小商户逐渐升级到当地的大商场、大企业等,每年的广告额都比较稳定。

第四重身份:微信维护人

2014年开始,微信已经十分盛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每天打开手机,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闻和服务的资讯。这对传统纸媒的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社区报广告商家跟我们反映在报纸上做广告,广告效果没以前好了。所以我们开始考虑新的转型。

我们开办了《桂城社区周刊》微信公众号,但起初运营十分惨淡,只有300多人的阅读量。我们做了各种增加粉丝的尝试,譬如从商家那里置换按摩、艾灸、体检、午餐等各种体验券,发动粉丝们来限时抢。但我们发现,用这种方式“增粉”速度比较缓慢。因为是免费的活动,所以很多读者就经常不来,反正也不心疼,每次能有50%的人参加就不错了。倒是一些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类公益性的活动,读者们往往会准时参加。譬如2015年4月,我们组织了170人到西樵的森林假日学校野炊,整个活动从策划到成行,只花了5天,读者们对这类收费很低的类公益性活动很满意,赞助商家虽然不能从中直接赚到利润,但他们赚到了人气和口碑。我们的社区报也因为这些活动增加了大量的粉丝,实现了三方共赢。

我们的活动开始从报纸走到微信,从最初的纯免费、纯公益,到如今的低价公益收费,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一条“以微信养微信”的路径,将微信作为《桂城社区周刊》的一个品牌进行经营,而不是作为报纸的附属品。

从社区记者,到活动组织者、经营人员和微信维护人,我目前有了这四重身份,随着社区报的成长,我相信以后还有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因为在社区报做记者,有无限可能。

(《桂城社区周刊》记者 余 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