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一个新时代农民的年追踪

对一个新时代农民的年追踪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多个全国和省级奖项。200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初,王乐义被确定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国重大典型。王乐义的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一时家喻户晓。一个农民,成为了中国蔬菜行业的领军人物。

大众日报报业集团 崔永刚

崔永刚

高级记者,现任大众日报社农村大众报总编辑,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副会长。曾任大众日报重点报道组特派记者、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政教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济宁记者站站长等职。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多个全国和省级奖项。200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新闻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逢其时。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等待我们去记录,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先进人物等待我们去讴歌。只要用心,定会大有作为。

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记者的成长,可能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自觉地贴近采访对象,从先进人物身上,随时随地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的心灵在深入中得以净化,让境界在贴近中得以升华。先进人物传递给我们的这份“浩然之气”,会滋养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和提升我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从而使我们成长为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新闻排起来,就是一部“三农”编年史

新闻从业18年,从不同的采访对象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他从一个普通的种菜农民,成长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王乐义作为中国农民这个群体中“风向标”式的人物,身上浓缩着中国“三农”发展的风云。而我作为一个记者,有幸追踪并报道了这一切。

2006年初,王乐义被确定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国重大典型。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农业部、中共山东省委联合组织了“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我作为大众日报社记者,被中宣部确定为报告团核心成员,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去宣讲王乐义的先进事迹。2006年2月17日,我与王乐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台作报告,之后又赶赴辽宁、河南、陕西以及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等地巡回报告。王乐义的先进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一时家喻户晓。

18年前,我刚当记者时,一位新闻界前辈就告诫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懂中国农民,就很难说彻底读懂中国。而要真正懂得农民,就要带着感情去深入他们,与他们“一体化”。从新闻生涯之初,我就把采访的目光聚焦到了农民身上,把寿光市三元朱村作为“联系点”,把王乐义作为了自己追踪采访的农民代表人物,每年都要住村采访十多次,好几个春节都是在三元朱村与王乐义一起度过的。这一坚持,就是18年。

翻阅自己这些年来的剪报本,采访王乐义的新闻作品就有厚厚一摞,加起来有近百篇之多。从《农民与教授做朋友》到《王乐义联合八国专家培训国际农民》,从《功成寿光菜》到《本色王乐义》,从《寿光菜还有优势吗?》到《“乐义”牌蔬菜商标诞生》,从《手持火炬的领跑者》到《三元朱村的新蓝图》,从《民主议政日》到春节去村里给他拜年时顺手写就的《王乐义的大年初一》……

按照时间顺序排起来,这似乎就是一本记录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变化的新闻编年史。作品的厚度在增加,自己的新闻素养也在丰厚,不仅获得了全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新闻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扎实。

面对他,就像面对一道上升的精神海拔

回想起来,乐义书记最初打动我的,是一摞不寻常的“信件”。有一年春天,我到三元朱村采访。在他的办公桌上,我发现整齐地存放着好多信件,这些信的落款不是大学就是科研所,信封上还仔细地编上了号码。当时,我很奇怪,一个村支书哪来这么多大学和科研所的信呢? 猜想这里边准有故事!一追问,果然如此,他说:“你可别小看这些信,这都是教授和专家们给我邮寄的科技资料,都是宝贝啊!”乐义书记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对科技却一往情深。正是凭着对科技的痴迷和执著,这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农民,自己也成了科技专家。他带头编写了两部上百万字的蔬菜科普图书,被四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多次登上大学的讲台。一个农民,成为了中国蔬菜行业的领军人物。

一次采访,我无意中发现:在乐义书记的家里和办公室里,各放着一个旅行箱。看我露出疑惑的神色,他说:“我和你们记者差不多,你们是外出采访,我是外出讲课,都是一有任务,提上箱子,就立刻出发。”从1990年第一次到河北传授技术开始,全国各地邀请他去讲课传艺的,从没有断过。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奔波中度过的。可是有谁知道,在这个不起眼的箱子里,除了洗刷用具、常备药品和换洗衣服外,还总是装着十几个特制的“塑料粪便袋”。乐义书记曾经自嘲地对我说:“我这个人,出趟门儿比女人还麻烦。”为什么? 因为他曾经做过直肠癌手术,肛门改道后,粪便袋一直挂在了腰上。这样,每逢出差,一沓塑料袋,就成了不可少的日用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拖着半残身躯的花甲老人,为了传播技术,为了造福亿万农民,十几年行程近百万公里,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相当于走过了十几个“长征路”。

我曾经用“三大三小”来总结乐义书记:乐义这个人,名气很大,架子很小;做事很大,做官很小;贡献很大,报酬很小。这些强烈的反差在他身上,却又显得那么和谐。乐义书记最让人折服的魅力就是他的党性和人品。尽管在他的头上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但王乐义还是那个王乐义,一个本色的农民!

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新闻工作者,一个记者不管获得多高的奖项,都要保持一个记者的本色,要始终把新闻触角扎根到生活的最深处,在“三贴近”中喊出自己的声音。

过去留在记忆里,一切从头开始

为了传播技术,王乐义曾经走过数个“长征路”。2006年,为了传播“乐义精神”,王乐义不顾年事已高,又一次“在路上”。

在这次“精神长征”中,我心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感动。与王乐义书记一起巡回宣讲他的先进事迹的日子里,我对他的追踪报道始终没有停止,利用自己既是报告人又是新闻人的“角色优势”,一边作好事迹报告,一边写好新闻报道,短短十几天,采写了《王乐义三进人民大会堂》、《村支书的“春天之约”》、《国旗下,他成了明星》、《旅行箱的见证》、《吃菜不忘王乐义》、《“大棚之父”握手“金牌工人”》、《清醒地走出鲜花与掌声》等7篇随团札记,在大众日报发表后,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和多家媒体转载,中宣部领导评价:“这是对王乐义事迹和精神宣传的再一次深化。”

在三贴近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洗礼。虽然原来与王乐义非常熟悉,对他的事迹也十分了解,但是宣讲期间朝夕相处,更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处。与中国有些典型人物“各领风骚一两年”很快成为“流星”相比,王乐义能成为一颗“恒星”,成为扎根大地的“常青树”,身上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很多东西值得深思和学习。他的事迹感动人,他天天向上的精神高度更令人仰慕。他身上那种既承继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乐义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特别是他“头顶耀眼光环,但是清醒走出鲜花与掌声,时刻还原平常心态”的胸怀和境界,更值得我们借鉴。很幸运,自己能有这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记得当时在报告团结束行程之际,王乐义的一句话曾让我深受震动:“过去的留在记忆里,干事还要从头开始。”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是一个时代的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将更加自觉地增强政治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新闻生涯中,对王乐义这个全国重大典型的追踪报道,将依然继续。过去留在记忆里,报道从头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