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大地震废墟上站起来的名医

从大地震废墟上站起来的名医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这一天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位于唐山市南湖地震纪念墙上。陈英父亲见儿子生命垂危,便打算把他送往丰润县医院救治。8月4日,陈英病情愈加严重。经医生诊断为腰椎骨折,必须转院治疗。待病情稍加稳定,身体尚未康复,陈英归心似箭,一心想回家。

文/吴再军

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这一天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位于唐山市南湖地震纪念墙上。就是这一天,唐山人的心被撕成了碎片。一切美好,毁之于凌晨3时42分53.8秒那场惨绝人寰的7.8级大地震。仅仅23秒,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人顿成残疾,7000多个家庭断门绝户。

陈英在大地震中被砸断腰椎,致终身瘫痪。

1959年4月,陈英出生在唐山市丰南县胥各庄五街一个普通的农家。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唐胥铁路,就在他家门前贯穿而过。陈家喜得贵子,对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陈英父母来说, 自然格外高兴。 日子虽然过得比较清苦,一家人都宠爱着他。

在陈英三岁时,母亲患上严重的肺结核、气管炎病,平时下地、挑水十分困难,只能勉强维持家务。父亲又在外工作,每天起早贪黑照顾不了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待陈英稍大懂事,常与两个姐姐抬水吃,有时还要帮助母亲干一些身体力行的活计。由于家中人口多,生活拮据,陈英一边上学,一边学做木工活,用以补贴家用。他在12岁那年,拜本街一位老木匠为师,利用寒暑假学习木工。

在学校,陈英勤奋好学,乐于助人,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进了学校的红医班。70年代初,学校大搞勤工俭学,鼓励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医。陈英选择了学医。老师和同学都夸他脑瓜灵,是个当医生的料儿。其实,他心中的梦想是当一个技艺超群的木匠。

打碎心中的梦想,仅用了23秒。对经历过唐山、丰南大地震的人来说,那一刻,恍若隔世。弧光闪烁,天摇地动,房屋轰然倒塌,如同乾坤颠倒。这一夜,陈英就住在师父家,他永远忘不了大地震时那魔咒般的瞬间。

1976年,已经17岁的陈英在丰南县二中读高中,正值学校放暑假,他在师父家做木工活。经过几年的磨炼,陈英手艺渐长,已成为颇受师父喜欢的小木匠了。他清楚地记得,7月27日帮师父给原丰南县猪鬃厂加班打家具。等他们干完活计,已是28日的夜半子时。师父家是三间砖石结构的老房子,本来陈英和大师兄住在东屋。白天,师父家来了三位亲戚,便腾出东屋让亲戚住下。陈英与师父、师母挤在西屋的土炕上,大师兄则在地上搭了个临时床铺,准备凑合一宿。

陈英躺在土炕的西侧,正昏昏欲睡之时,耳听窗外传来了“轰隆隆”飓风般啊声。紧接着,大地颤抖起来,房屋摇晃不止。他意识到这是地震了。因为在学校,老师讲过防震、抗震知识,参观过营口地震、邢台地震的图片展览,他一时并未恐慌。意念闪过,陈英无暇多想,顾不得个人安危,两手抱起师父便向外跑,前门扭曲变形,打不开。他抬脚又往后门跑,还未逃出,房子“垮嚓”就坍塌下来,将陈英和他师父一家人全部埋压在废墟之中。

7月28日那天的凌晨,陈英父亲竟然比往日提前一个小时起了床。等他走在上班的路上,弧光一闪,大地颤抖,路旁的树梢不停晃动,轰鸣之声不绝于耳。顷刻间,周围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天空一片漆黑。陈英父亲吓得一边大喊地震了,一边拧身往家跑。此刻,他的耳边传来左邻右舍哭爹喊娘、哀鸣啼啼的呼救声,立马停住脚步前去救人。待陈英父亲把邻居家的人救出,已是上午八点多钟。这时,陈英父亲才想起儿子还在他师父家里生死未卜。当师父家的邻居们把陈英从废墟中刨出来,他已被埋压了近五个小时。后来,陈英听父亲说他气息微弱,呈半昏迷状态,而师父家的三位亲戚不幸遇难。

秒针仅仅跳动了23下,丰南县城顿成一片瓦砾。陈英父亲见儿子生命垂危,便打算把他送往丰润县医院救治。他抱起陈英在路上拦住一辆汽车。汽车是丰南县工业局的,偏巧也去丰润县医院送病号。他们赶到丰润县铁路医院,顿时傻了眼,这里的房屋也成片成片倒塌。此时,陈英仍处于半昏迷之中,因憋尿时间过长,尿不出尿,憋得脸红脖子粗,呼吸困难。正当手足无措之际,恰好陈英父亲瞅见大街上一小孩拿着一节导尿管在玩耍,忙把导尿管借过来,为他导出大约一千毫升尿液才缓解过来。这一节普通的导尿管,在陈英和他父亲的眼里,成了救命的稻草。由于丰润县城也遭受强烈地震,寻找不到医生和药品,只得原路返回。

七天,对被病痛折磨的陈英来说,如同坐在油锅上经受着痛苦的煎熬。8月4日,陈英病情愈加严重。这一天,终于迎来上海华山医疗队进驻丰南。经医生诊断为腰椎骨折,必须转院治疗。于是,胥各庄公社组织各大队的重症病人一同坐车去了唐山机场。在机场滞留大约十个小时后,陈英坐上飞机被转往辽宁省沈阳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陈英被转至沈阳卫校附属医院前,由于延误抢救先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加上当时医疗条件较差,除四环素、土霉素几乎没有特效的消炎药,致使他下肢瘫痪,成了残疾人。打这之后,只能靠轮椅或人背着行走。

陈英难忘1977年1月17日。这天,奇迹出现。在沈阳卫校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沈阳八十五中学学生志愿者的悉心护理下,他拄着双拐能够自行站立起来。他激动得喜极而泣,感觉自己终于能够站了起来。待病情稍加稳定,身体尚未康复,陈英归心似箭,一心想回家。又是医院的医生,为他带上了继续治疗的必备药品,一路护送回到唐山。

时光不会倒流。40年前,正值翩翩少年的陈英,原本编织着美好的未来,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多彩的世界,在他的眼里变成了阴暗。他仿佛做了一场噩梦,梦醒时分,已成残疾。陈英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他感觉宛若掉进一个无底的深渊,令他沮丧。以后的日子,意味着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用双腿走路。

大病初愈,陈英在家休养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尽管陈英精神萎靡,但他是一条硬汉子,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他从自身考虑,反复思量:如果抢救治疗及时,如果药品供应充裕,如果……自己也就不会下肢瘫痪。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就此倒下,而是下定决心立志从医,救死扶伤,服务患者,这成为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动力源泉。

1977年4月,陈英到原丰南县人民医院胥各庄分院(现在的丰南区妇幼医院)上班,源于他在学校学过医,略懂一些医学知识。他拄着双拐,做过药剂师,当过外科医生。这期间,他努力克服工作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因成绩突出,当年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积极分子,出席了丰南县举行的抗震救灾表彰大会。

陈英说, 自己大难不死,这是上天的眷顾,既然活了下来,总是要追求点什么,这不仅是给自己活下去和奋斗的理由,也是赋予自己人生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他是一个不愿服输的人, 自然不甘平庸。于是,他理清思路,看准目标,开始谋划,决心干一番自己热爱的事业。

1979年3月,丰南县为恢复震后的经济建设,建成唐丰钢厂(唐山贝氏体钢总厂前身)。那个年代,为节省资金,购进的是陈旧设备。职工大多为农民工,在操作中时有烧伤、烫伤事故。当伤情发生后,需到市里的大医院烧伤科就诊,不仅费用高,交通也不方便。严重者耽搁太久,则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陈英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故此放弃了丰南县人民医院胥各庄分院的优越工作,决定创办一家烧伤整形医院,走一条自己的路。他从五百元起家,在钢厂的院内建起一个职工卫生所。这样,医院的雏形就此搭建起来。

好事多磨,也是希望的开端。陈英一直考察如何建立一个专业性、规模性的职工医院,为社会,为企业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几经论证,1990年1月,他自筹资金170多万元,于1994年8月在现今的丰南区国丰大街十五号,正式建成一座占地3千多平方米、100张床位、70多名医护人员的唐山贝氏体钢总厂职工医院,他任院长,一举填补了丰南县没有烧伤整形医院的空白。后来,他的先进事迹载入了丰南区县志。这一阶段,陈英感觉自已变了一个人,精神振奋,踌躇满志,渴望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患者减轻病痛之苦。

在原丰南县截瘫疗养院,曾给陈英留有一个床位。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残疾人,从未住过。但是,他回避不了现实。试想,一个残疾人要想自强自立于社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陈英在筹建烧伤整形医院之初,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困难,只有他自己清楚。正所谓,创业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此时,他如同鲲鹏展翅,浑身上下充满了昂扬斗志,顽强地冲向蓝天。

烧伤是一门重要医科,在这个领域涉足的人较少。陈英为掌握烧伤整形技术,攻克难关,他利用空闲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学问,不断提高技艺。平时,他不是在病房诊治病人,就是泡在书本里。只要与烧伤整形方面有关的理论书籍,他都爱不释手。那时候,他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却很舍得花钱买书。

为博采众长,补己之短,陈英曾走访全国各地烧伤整形方面的专家前辈,向他们学习取经,使他的医术和理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93年8月,他在唐山贝氏体钢总厂职工医院组织承办了河北省第二届烧伤整形学术年会,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多年来,他先后出席了全国、全军、华北、河北等地烧伤整形学术会议,在国家、省市级报纸杂志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其中《小儿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麻醉体会》《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治疗体会》《小儿化学烧伤救治》等论文,在中华医学会烧伤科技学会和全军烧伤整形专业学术委员会高级别论坛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成就总是眷顾用心付出的人。陈英一路走来,虽有艰辛,更多的是收获。历年来,他曾荣获河北省青年科技奖,并多次获得市县两级优秀青年、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一手创办的医院接收治疗各类烧伤整形患者一万余例,为患者消除了病痛和生活的烦恼,成绩显著。他一直坚持对残疾人、孤寡老人、职工特困户这些弱势群体不收诊治费,药品有时不收费或只收成本费,不仅减轻了一部分人的经济负担,也为社会尽了应尽之责。

陈英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增广贤文里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陈英至今心存感激之情,念念不忘沈阳卫校的医务人员在药品相当匮乏的特殊年代,没有放弃他,没有丢下他,是他们用无私和大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难以忘怀的是在住院期间,沈阳八十五中学的学生志愿者背着他上下楼的情景。令人赞叹的是,他曾在1979年3月,不远千里到沈阳寻找恩人未果,后求助于沈阳晚报。时隔多年,终于在1995年9月才与他们联系上, 目前仍与他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只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出危难之中的真情实感。陈英从医三十几年,一直感念他人的救命之恩,并以他们为榜样,恪守职业道德,服务患者,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一名医生。

随着陈英治疗经验和名气的越来越大,可说是声名远播,一时传遍唐山周边地区和各个乡镇企业,专程慕名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令人敬佩的是,陈英身残志坚,积极向上,不计名利,一心为患者服务,不仅具有独特的技艺,更具有人格的魅力,赢得了众多患者的口碑和信誉。正如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那上面代表着患者的共同心声:“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残身圣手,医德高尚”这既是患者对陈英的认可,也是对他的最高褒奖,他当之无愧为一方名医。

陈英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来自于对事业的追求和执着。他始终坚持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对取得的成绩从来不标榜、不喜功。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本分与职责所在,无须张扬。如今,陈英现任河北省烧伤协会理事会常委、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常委、京津冀烧伤联盟第一届委员(北京医学会、天津医学会、河北省医学会)、唐山市医学会烧伤整形鉴定专家。他身兼数职,愈加忙碌,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时光荏苒,转眼40年。陈英,这个在唐山大地震中被砸筋断骨下肢瘫痪的人,没有倒下去,他用顽强拼搏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废墟上昂首站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