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呕心沥血寄深情振聋发聩大文章

呕心沥血寄深情振聋发聩大文章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捧业海兄亲撰其师张永熙二十余万字长篇《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一书,难抑心中的激动。书中所述主人公“笑洒江南”,不仅仅是颂扬张永熙辉煌的一生及超凡的艺术成就,而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相声,增光添色。《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为中国相声发展史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也可以说,这部书是浓缩、归纳、展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一个缩影,填补了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诸多空白。

孙福海

手捧业海兄亲撰其师张永熙二十余万字长篇《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一书,难抑心中的激动。此书字字饱含着作者用心血凝聚的至大、至深、至美的深情,篇篇高奏着铿锵有力、幽默、睿智、机警且令人难以掩卷的叙说。本书叩开了主人公张永熙的心扉,探赜了主人公一生鲜为人知的足迹、心灵、成就、困惑、灾难、境界及艺术生涯的轨迹,细腻、诙谐地披露了主人公对相声艺术的探索、创新与实践;高歌了主人公传艺、修养、境界、人生追求和生命礼赞;丰富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宝库,并为中国相声史增光添色。

本书的出版,意义有三。

首先,不忘先贤,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业内,无人不知张永熙掌门弟子曹业海对师父的孝,尤其是在张永熙落难——身受迫害、无处可投之后,业海兄将身无分文、前途堪忧的师父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安徽滁州。对身经五年的监狱生活、家遭变故、事业惘然的师父,业海兄像孝敬自己的父亲一样赡养、劝慰,奔波于有关部门为其铺展新的人生舞台,促使其恢复相声表演,安排在滁州歌舞团工作,迎来了艺术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并妥善安排了师父的退休生活待遇,使其老有所依,得以颐养天年。

业海兄几乎和我的经历相似,先从事相声表演后从政。那时他已经是滁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才华、能力在当地屈指可数。凡从政之人,深知个中甘苦,将精力分散在孝敬老人身上,必然不能全身心地顾及升迁,而且也影响了他创作才华的释放。仅我所知,业海兄著有《曹业海文艺作品集》(曲艺卷、影视卷),戏曲剧本扬州船娘》《人间星云》,电视连续剧《朱元璋还乡》及相声、快板书、数来宝、长篇评书等二百余万字的曲艺作品。鉴于此,在我们钦佩其美德的同时,观其写其师,探微发奥、大张大合、驾轻就熟、语言简朴、生动感人,读之使人几度潸然泪下。与之相比,顿悟何为“名山自有高处”矣!

其次,业绩辉煌,高歌民族文化之瑰宝。

书中所述主人公“笑洒江南”,不仅仅是颂扬张永熙辉煌的一生及超凡的艺术成就,而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相声,增光添色。相声界有一句俗语:“宁往东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砖。”这是相声前辈在走江湖、跑码头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相声诞生在北京,发祥于天津,是常年落户于京津一带的曲种,如跑码头,往东、往南有着多少次的失败教训。第三代相声扛大旗者“万人迷(李德畅)”在京津炙手可热、红得发紫,在东北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每次堂会必请之“大蔓儿”。而在上海、南京却遭到冷遇,饿着肚子回天津。诸多相声界大家均难在南方长期立足,而唯有北方演员张永熙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方为相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南方观众认识了相声,喜欢了相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使这个民族文化瑰宝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南方广大地区扎根落户、开花结果。在本书中,作者就诠释了为什么张永熙能够成功,为什么他不仅开辟了南方演出市场,而且还红得发紫,被观众誉为“南方的侯宝林”“相声大师”。个中之妙、之奇、之经验,我们业内人士都值得认真一读。

最后,永载史册,弘扬珍贵传承。

《笑洒江南——我和师父张永熙》为中国相声发展史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也可以说,这部书是浓缩、归纳、展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一个缩影,填补了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诸多空白。书中不仅能使人清晰地看到相声在南方发展的轨迹,也能清楚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后,相声演员如何砸烂“大锅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多劳多得、内部分配,以及相声演员当时的思想状况、艺术活力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就连张永熙晚年演出两千多场的省市、地区、县城都能翔实地体现在书中,俨然是一部张先生巡回演出的“地理图”,可见作者之用心及功力。

至于书中的幽默及读来令人捧腹之处,我想还是读者自己来享受吧!

上述粗浅的读书之感,不敢为序,只做钦慕之言吧!

丙申中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