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敬之同志在河南战役前后

敬之同志在河南战役前后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 “扫荡” 结束后, 区党委抽调干部补充伤亡惨重的大众报社。谈论河南战役和刘敬之同志的脱险经过, 一时成了编辑部的热门话题。根据刘敬之等同志所谈的情况, 此次行军确有许多失误和教训。刘敬之同志强忍剧痛, 咬紧牙关挺住, 凶残的日兵以为他死了。直到当天下午, 报社的同志回来打扫战场, 在河滩上发现了阮志刚社长、 李辰之校长及编辑部同志们的几十具遗体。

丛笑难

1939年12月10日拂晓, 在胶东半岛南掖县境内的河南村,大众报社和党校的300多名同志, 行军途中和日伪军遭遇, 从凌晨拼杀到中午, 我的中学老师、 报社社长阮志刚等70位同志壮烈牺牲, 编辑部副部长刘敬之等40多位同志负伤。

反 “扫荡” 结束后, 区党委抽调干部补充伤亡惨重的大众报社。 我也奉命去报社驻地狍峱村报到, 接替邵文藻烈士的校对工作。

编辑部住在村西北角的山坡上, 编辑、 记者和校对总共才6个人, 都挤在两间草屋里。 临窗摆了两张破桌子, 是大家共用的办公桌。 地上铺着麦秸, 是休息和睡觉的地方。 新来的同志每人发两个钢笔尖, 插在高粱秆上, 用线缠牢, 这就是新闻战士的战斗武器。

原来的编辑徐业昌、 杜深如同志都牺牲了, 在战斗中幸存的刘敬之同志是编辑部里仅有的业务骨干。 他是东北流亡入关的大学生, 瘦高个, 戴着高度近视眼镜, 热情地欢迎新同志, 主动地介绍工作情况和办报经验。 我的年纪最小, 当时刚16岁, 各方面都很幼稚, 有了困难就向他请教, 他既是老师又像兄长。 刘敬之左耳后贴着纱布, 为报纸的早日复刊, 他伤口未愈就恢复工作, 因为失血太多而面色苍白, 身体非常虚弱。

谈论河南战役和刘敬之同志的脱险经过, 一时成了编辑部的热门话题。 往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 但我还能记得它的基本情节。

12月9日, 报社正在准备召开 “一二·九” 纪念晚会, 突然接到区党委的紧急通知: 招远城的敌军出动 “扫荡”, 已进至道头一带, 距报社驻地只有20多里。 全社员工立即行动, 搬运、掩埋印刷机器, 藏好纸张和各种物资, 情势十分紧急。

报社本是非战斗性的后方机关, 但在敌后游击战争环境中,为了坚持出版 《大众报》 就必须学会自卫。 当时的报社编制, 除编辑部、 电台、 印刷厂和发行部门外, 还组建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卫队”,30名战士, 相当于一个战斗排。 以印刷工人为主的全社职工, 也编成班、 排、 连, 装备有部分步枪、 手榴弹和长矛,在工作之余进行军事训练。

由于党校要随同报社一起行动, 晚饭后两部才集合完毕。 由护卫队在前搜索开路, 报社干部和党校师生居中, 武装工人任后卫, 在夜色的掩护下, 翻山越岭向北转移。

根据刘敬之等同志所谈的情况, 此次行军确有许多失误和教训。 当时大家都缺乏反 “扫荡” 的经验, 还没有学会分散打游击的本领,300多人的后方机关集体转移, 很容易暴露目标。 选择行军路线时, 为了 “声东击西” 迷惑敌人而绕圈子, 走了很多冤枉路。 途中又遇上鹅毛大雪, 因为迷路而走走停停, 结果就耽误了摆脱敌人的宝贵时间。 走了一夜才到达河南村, 而这里离狍峱村才只有15里路, 远未脱离险境。

狡猾的敌人, 已循着雪地上留下的脚印, 跟踪追来。 报社刚进村准备休息, 后卫就发现远处有人影在跑动。 天刚放亮, 还看不清楚究竟, 工人喝问 “口令”, 汉奸支吾其词回答 “自己人”。很快敌人便展开兵力, 抢占了有利地势——村东南的小高地, 轻重机枪一齐向我方开火。

报社的战士和工人迅速占领村边的房屋和院落围墙, 向敌还击进行抵抗, 掩护干部突围。 阮志刚社长和党校校长李辰之等近百名干部一齐向村北冲去。 村北有条小河, 河滩地势平坦, 没有可以利用的掩蔽物。 随着阵阵机枪扫射, 同志们纷纷中弹倒下。刘敬之同志机智地卧倒, 躺在战友们的身体中间, 才有幸躲过了雨点般的枪弹。

趁着敌人的包围圈还没有收拢, 一部分同志喊着杀声转向西南方向冲去, 突围成功。 但负责掩护的战士和工人, 却在村中陷入敌军的包围。 在优势的敌军面前, 大家横下一条心, 只有拼个你死我活。 敌人几次冲到村边, 都被勇士们用手榴弹给炸跑了。一直僵持到中午, 敌人的迫击炮、 掷弹筒都用上了, 却攻不破这个由非战斗单位报社所坚守的村落阵地。 午后, 敌人无心再战,在施放毒瓦斯后, 抬着尸体和伤兵退走了。

当激烈的战斗转向村落时, 刘敬之同志发现有几位负伤的同志从雪地上站了起来, 想乘机逃离这个死亡地带。 刘敬之同志本能地移动了一下身躯, 也想站起来冲过河去。 又是一阵机枪扫射, 几位同志在奔跑中再次倒了下去。 在白茫茫的河滩雪地上,一切目标都清晰地暴露在敌人的监视下, 谁也难逃机枪的火力网, 刘敬之同志只有躺下另找机会。

被惊动的敌人, 派出十多个日兵, 走向河滩来查验尸体, 见到负伤未死者, 便补刺一刀。 战友们痛苦的呻吟和愤怒的叫骂,令人心碎。 日兵一步一步走近了, 手无寸铁的刘敬之同志, 屏住呼吸躺在原地, 只能用这办法才可能保存生命, 以便待机为死难同志报仇。 哪里想到, 凶残的鬼子兵是不会放过每一个抗日志士的。 日兵用皮靴踢他的腰, 他纹丝不动, 日兵咕噜了几句便走开了。 日兵觉得不放心, 又返转回来, 用脚踏着他的肩背, 朝着脑后猛刺两刀, 刀锋刺进左耳内侧, 有一刀刺穿了脖颈。 刘敬之同志强忍剧痛, 咬紧牙关挺住, 凶残的日兵以为他死了。 喷出的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雪, 冻僵的身躯逐渐失去知觉, 他不知在什么时候昏死过去。

直到当天下午, 报社的同志回来打扫战场, 在河滩上发现了阮志刚社长、 李辰之校长及编辑部同志们的几十具遗体。 一位细心的工人惊奇地发现, 血肉模糊的刘敬之同志还有微弱呼吸。 在同志们的呼唤声中, 他又苏醒过来。

山纵五支队政治部主任仲曦东代表区党委和部队指战员, 到报社进行慰问, 鼓励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 尽快让区党委的喉舌早日复刊。 他动情地说: “每一期报纸的出版, 都是射向敌人的复仇子弹! 我们要坚守打不垮的宣传工作阵地, 向敌人讨还血债!”

在医院里养伤的刘敬之同志怎么也躺不住了。 他伤口未愈,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空无一人的编辑部, 接待陆续报到的新同志, 为报纸的早日复刊而勇挑重担。 草屋里没有取暖的火炕,薄薄的窗纸怎挡得住冬天的严寒? 他日夜编发稿件, 手脚冻麻木了, 就搓搓手跺跺脚, 活动一下疲惫的身体。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 他头发昏、 眼发黑, 就闭目伏案休息片刻。 胶东军民日夜企盼的 《大众日报》, 终于迅速复刊被送往部队和农村, 扑不灭的抗战烈火越烧越旺。

摧不垮的 《大众日报》, 从停刊到复刊, 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我已记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报纸复刊很久, 刘敬之同志的伤口还贴着一块白纱布。

(1995年7月1日作于陆军参谋学院干休所)

注: 山纵五支队, 即胶东的三军,1938年夏改为鲁东游击队第五支队, 后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