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骥伏枥,志在兴农

老骥伏枥,志在兴农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退休后,仍“老骥伏枥,志在兴农”,以政协委员的责任感,积极建言献策。杜鸣銮教授本人还被邀请参加了市政府专家论证会。杜鸣銮教授说,作为老科技工作者,应该随时关心国家大事,不能人云亦云。杜鸣銮教授还主持了与沈阳世宾育种研究所合作选育“沈农87”新品种工作,经农业部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杜玉87”。
老骥伏枥,志在兴农_记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杜鸣銮_沈阳市农业系统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事迹选编

杜鸣銮教授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又多年担任沈阳市政协委员,他自觉参政议政,积极建言,从政策、科技和投入的角度,为省、市农业丰产、农民增收,献策出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退休后,仍“老骥伏枥,志在兴农”,以政协委员的责任感,积极建言献策。

1995年初,沈阳市政府制定《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规划纲要》时,杜鸣銮教授撰写了建议案《沈阳“九五”期间粮食产量的目标与对策》,市政协报送市政府,市计委反馈报告指出“市政协的这份报告是质量较高的调研材料,为《规划》中的有关内容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杜鸣銮教授本人还被邀请参加了市政府专家论证会。

1996年2月,在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杜鸣銮教授撰写了《关于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建议》,被“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龙献福选中,并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提案,评为“九三学社”省委96年度优秀提案。根据省长的批示,省农办会同省财政厅、省科委、省粮食局等单位进行了研究,提案被省政府采纳。

1998年2月,省政协八届一次全会,杜鸣銮教授撰稿《加强对粮农鼓励保障机制的建设,保证粮食有效供给》,被省政协列为重点提案、“九三学社”省委98年度优秀提案。

2007年初,杜鸣銮教授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得悉,沈北新建一座生物燃料厂,以玉米作原料生产酒精,年产量几十万吨。当时他提出,中国的耕地比能源更紧张,生物燃料与粮争地,用最短缺的资源解决次短缺资源的问题,在宏观上行不通,此厂不宜建。他认为,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让粮食不进饭碗而进油箱的做法不妥。他强调,人人都要吃饭,只少数人拥有自驾车,三个代表的第三条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照顾多数人是共产党执政的核心原则。而后不久,由于饲料价格引起猪肉价格大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业部于2007年5月在京召开部分省、市生猪供应和价格座谈会,提出八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的价格,第6条“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和出口,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2008年中央1号文件还规定:要“发展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2008年春夏出现的世界性粮荒,全球共谴生物燃料。这些,都证明了杜鸣銮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

杜鸣銮教授说,作为老科技工作者,应该随时关心国家大事,不能人云亦云。

2009年1月,杜鸣銮教授致信市政协主管提案工作的副主席,对市政协提案提出两条建议:①在程序上改革,凡重要提案应在全会召开前10至15天提出,在程序上先由专委会审查、提高、完善,不单是挑毛病,在立案前简单论证一下,至少邀请行家咨询一下,以提高提案质量;②在实质上改革,要把提案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放在第一位,务必请委员达到认识与必然的统一,也就是提案的科学性、准确性第一,而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也自然包括在其中了,在此基础上再谈综合、全面、前瞻。这位副主席赞扬杜鸣銮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顾问,特委托一位副秘书长给杜教授打电话表示感谢,并鼓励杜教授要更加多关心政协工作,尽心尽力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协职能。

杜鸣銮教授还主持了与沈阳世宾育种研究所合作选育“沈农87”新品种工作,经农业部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杜玉87”。该品种在省区域试验中获第2名,在省生产试验中获第1名。2001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并颁发《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2002年,申请由农业部颁发《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与辽宁、河北、内蒙三省区的沈阳农大种子有限公司、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有限公司、敖汉金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种子公司签订合同,有偿生产、销售“杜玉87”种子。2002年至2009年8个年度,平均每年繁制种面积10,000亩,每亩产种500斤,8年共生产种子4000万斤,种子公司获纯利4000万元;种植“杜玉87”的农民每亩增产100斤,每亩获纯利60元计,农民获纯利4.8亿元(以每5斤种子种1亩地计,4000万斤种子,可播800万亩)。农大种子公司自建立以来唯一一次以广告形式推荐“杜玉87”,该公司经理孟庆勇在2004年说:“可以说‘杜玉87’,是沈农大的教职工建校50多年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品种。”这年光沈农大种子公司一家就制种8000亩。

玉米育种是一项田间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伏天玉米才开花,田间授粉辛苦更大,其辛苦程度是实验室工作者体会不到的,杜鸣銮教授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其辛苦可想而知。如今他已年近八十,仍希望与植物对话、交友,选育有用之材。每当回首往事,他都无悔无怨,每当看见丰收的大地、看见农民的喜悦,杜鸣銮教授心中充满了欢乐。

1994年至1996年,政协沈阳市委经济委员会与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合作,向市科委立项,调查研究我市的生态农业,杜鸣銮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1997年,鸣銮教授获市政府农业科技推广奖(星火奖)。编写《沈阳市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免费发至乡镇、村及专业户,使他们应用生态观点组织农业生产。这次活动推动了后来的沈阳市秸秆加工循环利用和康法地区的退耕还林、防风治沙

2001年,由市政协提出经市政府领导同意,把《节水农业》列为沈阳市软课题研究项目,鸣銮教授担任课题组副组长。研究结果成书《节水农业》,由沈阳出版社出版,鸣銮教授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和副主编。本书总结了沈阳市农业节水的典型经验,分析了全市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路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本课题通过沈阳市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组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孙铁珩为本书作跋,评价甚高。

杜鸣銮教授的这些贡献,多次受到政协、民主党派和同行们的表奖。1994年和1996年被市政协评为《在参政议政中有突出贡献委员》;1999年、2002年、2004年三次被沈阳市老科协评为“沈阳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1994年—2004年期间,被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评为“优秀社员”、“优秀社务干部”、“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参政议政十佳”;2005年,省老教授协会授予他“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组织上的关怀与爱护,使杜鸣銮教授深受鼓舞,他总是把奖励化为动力,把荣誉作为起点,不断地为农业丰产、为农民增收,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9年初,《沈阳日报》登载一则市政协的集体提案《让有机食品端上百姓家的餐桌》。提案认为“有机农业成为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各方面的条件看,沈阳市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口有机食品的潜在优势。”市农委的一个处关于办理结果的批复:“为落实好提案,我市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在沈阳发展有机农业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不切合沈阳实际,不符合全球、全国、全省发展农业的大方向,是一种倒退行为。沈阳不可能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属于传统农业范畴,是一种只主张施用有机肥,而不用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农膜、食品添剂的农业,其特点是中投入、中能耗、低产出、低污染的农业。其突出的优点是低污染,但突出的弱点是低产出和产品价格高。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富国,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也不将其作为发展方向。据中国农大刘巽浩实际考察调研:在美国有机农业占耕地比重为1%,日本为0.1%,欧洲2%,台湾地区0.1%—0.2%。有机农业产品由于量少而价格昂贵,在国外只限定特殊人群消费,如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两周岁以下婴幼儿、国宴食品和高档宾馆饭店消费,而不能“端上百姓家的餐桌”,更不用说亚非拉的一些国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