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情境生成贫困认知框架

贫困情境生成贫困认知框架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是因为贫困处境会使穷人形成一种对世界及其自身定位的特定认知框架。比如,Cohen and others对美国七年级学生应用自我肯定法的干预实验研究显示,这种自我肯定干预有助于缩小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如在八年级的时候,那些非裔美国学生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留级的概率明显下降了。

“他们帮你的时候就像对待乞丐一样待你”,很多穷人对待别人的帮助持这样的心态(Mani and others,2013)。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贫困处境会使穷人形成一种对世界及其自身定位的特定认知框架。比如,他们会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不被尊重,对改善生活不抱希望等。这些想法阻碍了穷人利用经济发展良机,进而错失摆脱贫困的机会(Appadurai,2004;Ray,2006;Duflo,2012)。

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持贫困和缺乏激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世界价值调查(the World Values Surveys)数据表明,无论是跨国比较还是国内跨地区比较,低收入者都有更高的倾向认为“生活没有意义”,觉得未来太不确定还不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并且拒绝尝试和冒险(Haushofer and Fehr,2014)。Guyon and Huillery(2014)关于法国低收入人群的研究则表明在有着相同学业表现的大学生中,家境较差的学生比家境好的学生决定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就业的激情更低。不过,这些经验研究有由于内生性问题而导致实证结果不可信赖的嫌疑。为了规避内生性问题,研究者们应用外部经济冲击等自然实验进行稳健性研究,结果仍然支持低收入者对于外部机会相对缺乏激情的结论。如Guiliano and Spilimbergo(2014)研究发现,在美国和其他37个不同的国家中,在18~25岁之间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概率要更低,也就是说“贫困境况”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成功的激情。

近期的实验研究则表明,通过改变穷人对自己的看法进而改变贫困认知框架能改变家境不好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提升穷人对反贫困项目的兴趣。比如,Cohen and others(2006,2009)对美国七年级学生应用自我肯定法(及时提醒自我价值和自信)的干预实验研究显示,这种自我肯定干预有助于缩小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如在八年级的时候,那些非裔美国学生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留级的概率明显下降了。但类似的自我肯定干预实验对富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并不起作用(Hall,Zhao and Shafir,2013)。这表明,自我肯定干预有助于缓解“贫困烙印”导致的“认知扭曲”,而不是简单地提升一般的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