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魂“落户”小武夷

英魂“落户”小武夷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月12日,在素有“小武夷”美称的邵武市鸡公山下,担负某电台守卫任务的武警南平支队九中队官兵为两位长眠在地下的英雄举行了隆重的“乔迁”仪式。两位安息近四十年的英雄的遗体从不起眼的小山坡上“落户”在秀丽的“小武夷山”下。洪水退后,官兵们在十五公里外的村子找到了挂在柳树枝上的董完芝遗体。这似乎意味着两位英雄将成为“孤儿”,墓地将成为野坟。半小时后,中队十几名官兵赶到。

5月12日,在素有“小武夷”美称的邵武市鸡公山下,担负某电台守卫任务的武警南平支队九中队官兵为两位长眠在地下的英雄举行了隆重的“乔迁”仪式。两位安息近四十年的英雄的遗体从不起眼的小山坡上“落户”在秀丽的“小武夷山”下。

悲壮时刻

两位英雄的名字叫董完芝、孙石山,同是湖南人。1964年他们随工程部队在福建邵武至泰宁开山筑路。7月12日,这里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滚滚洪水涌向村庄,筑路部队眼前顷刻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突然,在距他们不到三十米处,一位少年抓着一根木头在洪涛中颠簸着大呼救命,战士董完芝见状,二话不说,跳进滚滚洪涛中,奋力向少年游去,当少年被董完芝送上岸时,一根桶粗的木头撞向董完芝,将他打入水底,随即不见了踪影。洪水退后,官兵们在十五公里外的村子找到了挂在柳树枝上的董完芝遗体。

三天后,部队官兵挥洒悲痛的泪水,又赶了10里的泥泞山路来到受灾最重的解放村为群众重建家园。眼前的村庄已是一片废墟,一座紧挨着大山的土房,在洪水冲击之后,已如风烛残年的老太,摇摇欲坠。一对夫妇正忙着转移洪水侵袭前未来得及搬走的家当,这对夫妇走在楼板上,楼板便发出“吱呀,吱呀”松动的挤压声,瓦片哗哗地从房顶下落。“老乡,危险!房子要塌了”。与这对夫妇一起搬家什的战士孙石山大声喊道。“不碍事的,这楼就是这样。”夫妇俩并没有领会,积极埋头干着。正在这时,屋后的山体突然崩塌了,数十立方的土石“哗”的一声长啸,猛烈撞向这座房身,土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几根粗大的梁柱向这对夫妇所在的位置倒来,孙石山一个箭步冲上去使出全身力气将这对夫妇朝一边推去,这对夫妇得救了,但三根粗大的柱子毫不留情地砸在孙石山身上,他永远倒下了。

两位英雄牺牲后,尸骨被埋在小溪边高高的山冈上。每年清明节,这里的不少群众自发地来到两位英雄的墓前献上他们对英雄的缅怀之情。

意外“攀亲”

不知是哪一年开始,两座英雄墓的周围开始长满齐人高的茅草,开满了红艳艳的映山红。很长一段时间,英雄的名字开始被遗忘了。1992年3月12日,担负守卫电台任务的武警南平九中队来到这一带进行野营活动,排长何建云在围成坑状的草丛里正准备架柴做饭时,才发觉这是无人扫的墓穴,这时,突然窜出数只硕大的野鼠,几位新战士吓了一跳。外号“豹胆”的排长何建云不慌不忙捡起来一根竹棍,往隆起的草堆猛地一挑,长满青苔的墓碑露了出来。在墓碑的左下方隐隐约约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何排长觉得蹊跷,立即喊来几位战士把旁边的另一座墓穴的草拔掉,并细细刮去青苔,墓碑上的字豁然在目:“英雄孙石山之墓”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一九六四年七月。大家谁也不清楚英雄的墓为何葬在这里,细心的何排长回到中队后翻开队史,却怎么也查不到两位英雄的事,他并不死心。周末,他请假来到电台宿舍区,问了几位年长的同志,他们对此事却一无所知。最后,在一位退休老干部吴炳文那里获悉:这两位英雄是工程兵,在修路时遇到洪水救人牺牲的,好像被救是解放村人。得知这一信息后,兴奋的何排长一口气跑到五公里外的解放村,挨家挨户打听此事,终于从一对年迈的夫妇口中知道两位英雄的故事。提到此事,两位老人话未说悲伤的泪水先滚下了,哽咽着说:“那是我们救命恩人哪,是为救我们牺牲的。”老人说,前十几年,他们夫妇坚持在每年清明节奠祭英雄的灵魂,报答救命之恩,后来年纪大,身子骨不好使,就不曾去了。话说完后,老人不住地自责,并说现在就要在英雄墓前谢罪。

当何排长回到中队把两位英雄的悲壮故事告诉战友时,个个激动不已,纷纷要求献上他们对英雄的一份敬意。

护坟使者

为了让两位英雄有个真正的归宿,武警中队根据掌握的线索曾数次同他们家乡有关部门联系,但都由于地址不详,原部队番号已撤销,官兵的几次努力均没有结果。这似乎意味着两位英雄将成为“孤儿”,墓地将成为野坟。时任九中队指导员的黄丁良说:“我们就是英雄的亲人”,中队支部召开了会议,制定保护好墓地措施,并规定每年清明,中队要组织人员给英雄扫墓。

随着岁月沧桑的变迁,原本简陋的坟墓早已变形了。中队决定为英雄的墓地进行整修,由于中队经费有限,建个像样的墓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官兵们便你一元,他一元凑足了一些经费买来水泥,请来了师父一起在英雄的坟墓旁建起了颇为气派的坟墓,在这一带墓群中显得格外招眼。路人也从这“气派”的坟墓中得知这一带曾经发生了一个动人的英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村民并不满足仅有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份产地,逐渐从“平原向山地”发展。墓群周围种上了土豆、花生等食物。但却惹来了野猪观光,野猪抛完土豆不说,还连累了墓穴,周围的墓群被拱得千疮百孔,更惨的要算两位英雄的墓穴了,战士们刚刚修建完的墓穴第二天便被可恶的家伙弄得面目全非,战士们只好推倒重来,结果,这些家伙仍“涛声依旧”,气得战士们只好下决心杀生。排长何建云借来了猎人用的铁夹子,在坟墓边上的一个隐蔽位置安上,并在浅土处埋着两根大土豆。经中队干部特批,一天下半夜,何排长带着班长陈小兵悄悄伏在距坟墓不远处,半小时后,传来了“扑哧、扑哧”声,数十米处,两只硕大的野猪露出两个尖利的门牙来到墓群周围刨食,不一会儿,很快来到何排长设好的“陷阱”,突然,尖利的惨叫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好样的,两个家伙全落入备好的机关。半小时后,中队十几名官兵赶到。此时,两个家伙的嚎叫声没了,“机关”周围,血迹斑斑,牢固的铁夹紧紧卡着两只野猪蹄,野猪已不见了。何排长带着几名战士追赶了一阵,野猪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后,墓地一带再不见野猪来了。

“落户”小武夷

一天上午,一位村民赶到中队,告诉中队指导员高永昌:京福高速要经过这里,这一带的墓地全部要搬迁。消息在中队传开后,警营开始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说要给两位英雄找个好去处,几位战士毛遂自荐要当一回“风水先生”。士官张倍说:建坟墓很有讲究,位置要坐南朝北。战士吴小波插话说:背靠青山,放眼世界,才能万古长青。后勤战士小王也迸出一句:建坟不能建在低洼地,建在高地才能见到阳光。高指导员也感到:给英雄找个好去处不是件小事,中队处在山区,入乡随俗吧,应民间的说法选块风水宝地,一来对得起九泉下的烈士英魂;二来对宣传英雄事迹教育我们官兵是十分有意义的。当晚,高指导员组织了一个干部会,集中大伙的意见,最后,把墓地选在与中队同一方向,背靠秀丽的“小武夷”山下。

烈士身去不复返,其志永励后来人。每年的清明,中队全体人员都要到烈士墓前送上他们的一份哀思,战士入党、入团都要在烈士墓前宣誓,老兵退伍、战士上学,调离都来这儿向英雄道别,新兵每年下中队都要到两位烈士的墓前聆听英雄的故事,激发献身橄榄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十年来中队已把英雄的故事作为一个生动历史教材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平凡岗位上实践人生价值。

(原载《福建日报》2006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