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于谦子孙铸英魂

于谦子孙铸英魂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石头村并不大,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危难之际,于谦的沉着和自信成为朝廷依赖的大树。于谦传檄各地,京城集结精兵二十万,严阵以待。于谦死的那一天,阴云密布,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他就是于谦的儿子。至于他建造清凉阁的原因,则和自己的祖先于谦有关。于谦对他说,自己非常想念子孙,如果他能在村子出口的地方建造一处九层楼阁,自己就能每天看到子孙了。据于家后人说,于喜春自己就是一名石匠。







石头村落,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千古奇冤?先祖来时,这里如何野兽出没荒凉一片?巨石垒成,清凉阁究竟是否为一人所建?


这是一个足以震撼人心的神奇村落。

五百多年前,当村民的先祖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情景着实令人绝望:野猪、山鹿、毒蛇,甚至是野狼,随意地在眼前出没。这不是人住的地方,更像是野兽的家园!

然而,对于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那么,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千古奇冤


这个神奇的村庄,就是位于井陉县的石头村。

石头村山峦环抱,绿树掩映。整个村庄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张扬的个性。然而,这里的居民们却用勤劳和淳朴创造了一种文化,那就是石头文化。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石头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椅,甚至脚下的小路,也都是由青石铺砌而成。如今这些青石,已经被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磨得圆润光亮。

整个石头村并不大,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然而,这么小的地方,却容纳了四千多间石头房屋,3700多米的石头街道。

当然,石头村之所以令人叹服,不单单是因为这里的石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背后那些心酸苦痛、坚忍不拔、震撼人心的尘封往事。

于家石头村建村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于氏家族的千古奇冤。

石头村的村民们都知道,他们的先祖,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他曾挽救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但却有着和岳飞相似的悲剧人生。

那是五百多年前,大明王朝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北方少数民族瓦剌部落不断侵扰。公元1449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太监怂恿之下,率兵亲征,结果在土木堡遭到惨败,英宗被俘。

皇帝成了别人的阶下囚,大明王朝举国震惊!

情势紧迫,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他紧急召见群臣,商议如何应对。一位名叫徐理的侍郎说,星象有变,应该迁都。迁都,无异于妥协投降,朝中的忠良之臣都无法接受。一身正气的于谦站了出来。《明史》记载,当时于谦厉声驳斥道:“主张南迁的,其罪当斩。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则大势去矣。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的事吗!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

⊙ 于家石头村

危难之际,于谦的沉着和自信成为朝廷依赖的大树。在他的巧妙部署下,京师稍稍安定。同年9月,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建言下,朱祁钰继承皇位,史称景泰皇帝。

新皇帝有了,那么被俘的皇帝怎么办?朝廷决定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一个月后,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俘虏明英宗,以送太上皇回归为名,试图再次入侵。于谦传檄各地,京城集结精兵二十万,严阵以待。

很快,也先挟持着明英宗,在西直门外,摆开了战阵。他要与明朝谈判,索要金帛万计。可也先的如意算盘这次算是打错了。于谦不负众望,指挥明军,取得了一场明成祖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捷,瓦剌军惨败在德胜门下。

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于谦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名忠臣对于皇帝的承诺。

然而,一年之后,瓦剌的也先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事关大明王朝的命运,更预示着于谦悲剧命运的开始。

也先的决定就是把俘虏了一年的英宗皇帝放回。这位太上皇的回归,让新皇帝和满朝臣子都尴尬至极。

新皇帝明景帝先下手为强,在短暂的礼仪性迎接之后,他随即就把这位太上皇哥哥软禁在了东华门外的南宫。为了以防万一,明景帝还把南宫的大门上了锁灌了铅,只允许开一个小窗作为传递饮食之用。

昔日的明英宗,在这间门窗紧闭的地方,度过了七年惊恐的生活。

七年后,京师团营提督石亨等,联络宦官发动宫廷政变,迎接英宗复位,史称南宫复辟。

明英宗再次登上帝位,论功行赏和秋后算账的时候同时到来。朝中的奸臣瞅准机会,纷纷站出来陷害于谦。

⊙ 于家石头村

⊙ 于谦像

于是,1457年正月,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立决。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罪名是谋逆罪。

于谦死的那一天,阴云密布,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明史》对此有如下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英雄蒙难成就一方名村


于谦冤死成为千古憾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死,也间接地成就了井陉石头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石头村目前有一千六百多口人,95%的人姓于,他们都是明代贤臣于谦的后代。

走进石头村的于氏祠堂,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厚厚的黄缎制成的家谱上,星罗棋布地排列着先逝者的姓名。从中可以看到,自先祖于谦开始,于家已经繁衍了至今二十六代人。

于氏祠堂的正中设有神龛,龛中供奉的是于有道。他是于谦的孙子,也是石头村的创始人。

说起石头村的建立,还得从先祖于谦遭受千古奇冤说起。

于谦被杀之后,他的子孙四处流散。

五百多年前的一个黑夜,从浙江杭州逃出来了一位青年。他跋山涉水,躲避官府,历尽磨难,终于来到了太行山的深处。他就是于谦的儿子。

⊙ 于氏祠堂

这个人起初住在了石家庄地区的南峪,并生养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孩子长大后,其中一个又逃难来到了现在的石头村。这个人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个走投无路的人,也就是于有道,石头村于氏祠堂里供奉的那个人。

于有道来到石头村地界的时候,这里还是蛮荒之地,村里的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先祖来时,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正因为环境艰苦,人迹罕至,所以这里才能作为一个无可替代的避难所

于有道带着一家老小在地处深山的石头村中居住。当然,那时候的石头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头村。

于有道一家像愚公移山那样,采石、运石,用石头为家人和后代构建起一片片可以挡风遮雨的场所。他们还用石头制作工具,在荒山里开垦农田。

就这样,于家人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石头村。

如今,天南海北的游客都争相来到这里,他们行走在石头的世界里,静静地倾听石头讲述那些曾经的似水流年。


一人建成清凉阁


去过石头村的人都会对那里的清凉阁感兴趣。清凉阁分为三层,它是于家村的东大门,具有古朴粗糙之美而且气势恢宏。不仅如此,这座由青石垒成的清凉阁还有好几个神奇之处。

首先令人叫绝的是,它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一个斜坡上。更绝的是,这么高大的建筑物,竟然根本就没有打地基,石头和石头之间也没有填充任何辅助材料。一块块巨石,就是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

即使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建造方式,清凉阁却岿然屹立了四百多年。

可以想见,这样神奇的建筑,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明代,建造起来是多么不易。而这样高大的建筑,居然是一个人完成的!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建造阁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井陉县志》记载,清凉阁是于谦第七世孙于喜春独自一人建造的。据说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至于他建造清凉阁的原因,则和自己的祖先于谦有关。

相传,有一天晚上,于喜春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自己的先祖于谦。于谦对他说,自己非常想念子孙,如果他能在村子出口的地方建造一处九层楼阁,自己就能每天看到子孙了。

⊙ 清凉阁

这就是于谦托梦的传说,而这个梦也让于喜春为之奋斗了一生。

清凉阁的下层,有一个拱券形的涵洞。涵洞的顶部有于喜春侄儿于朝兴雕刻的碑文。碑文记载了于喜春修建阁楼的一些细节,上面是这么说的:“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境,等待功成万古传。”

这处碑文令楼阁的修建者于喜春的形象赫然在目。原来,村里人都苦劝他用木头来建楼阁,那样比较容易,但于喜春却坚持要用石头。

他一个人用了二十五年时间,才建成了今天的清凉阁。清凉阁由于喜春一个人所建,已经让人难以置信,而更神奇的是清凉阁所用的石材都非常巨大,有的甚至长达2米,还有的重达1.2吨。这么重的石头,在没有起重机的年代,是用什么工具,才运到石头村的呢?

据于家后人说,于喜春自己就是一名石匠。白天,他到很远的娘子关去做工,晚上回来,他用一头牛驮来石头建造清凉阁。到了清晨的时候,村民们常常看到那头牛都已经累坏了。在清凉阁旁边,有一个人工洞穴,相传,于喜春在这里劳作,累的时候,他就在这个洞穴里休息,醒来,再继续他的浩大工程。

于喜春原计划建造九层楼阁,但如今看到的清凉阁却是三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于喜春原本是打算依照祖先于谦的意愿,建九层楼阁的,当修到楼阁的第二层时,他已经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工程还在继续。

这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有一天,他在悬挂风动匾时砸伤了手指,没想到这个小伤口却越来越严重,最终转换成了破伤风。结果,力大无比的于喜春带着他未完的心愿离开了人世。敬重他的村民们,便用砖木建造了第三层,以示纪念。

在清凉阁,至今还有一块儿石头上留有于喜春手指流血的遗迹,颇具神奇色彩。据于家后人介绍,当年于喜春手指伤口的血滴落在清凉阁涵洞前的这块儿石头上,留下了红色血迹,虽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

于氏后人们认为,清凉阁的神秘之处,远不止上面说的这些,他们还认为,清凉阁旁的树木也颇有灵性。

据说,从前,清凉阁旁原本栽种的是一棵杨树。神奇的是,杨树只要长到超过清凉阁的第二层,高出的枝叶就会枯萎。后来,那棵杨树死了,村民们又种了现在的梧桐树。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梧桐树的下半部生长茂盛,但唯独高于二层楼阁的枝叶是枯萎的。

对于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村民是这样解释的:当初于喜春建造清凉阁建到第二层时说过,所有的树木都不能超过他清凉阁的顶层高度。而树木似乎也为于喜春一人建阁的精神所打动,以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民俗村规勒石碑


于家石头村,除了众多独具魅力的石头房屋之外,还留有许多石碑。这些石碑,再现了几百年前石头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历史上的石头村,是个缺水的村庄。乾隆年间的“柳池禁约”碑就针对用水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碑文上说:“……坑深则挖也不力,门多人众,则取水不公。今约后昆,每年挖池,按门出工……有失误者,一工罚钱五十,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在该碑文中,不但有对挖井不力和超标用水的村民的经济处罚,还有对违约人的诅咒处罚。“如有抗违禁约不出罚钱者,便非正子孙;至于外人偷水者,便是后昆奸生子;与人送水者,便是后昆妾生儿;有见之徇私者,罚如之。一切罚钱,池中公用。”

于家后人非常重视村风民俗的扬正抑恶。清同治年间的“整敕村规”碑中,对赌博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碑文中说:“从来里中之害,莫过于赌博者……耗资荡产,种种匪事皆为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约定绅耆乡甲,比户巡查,有开设赌场群聚玩钱者,一经查出,就要进行处罚,处罚方式很是奇特,对于赌博的人:罚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将写戏、歌舞作为处罚方式,这恐怕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

一代一代的于家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泥土少石头多的深山,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石头村还是眼前的石头村,但当我们听完了于谦和他后人的故事时,石头村已经不单是一块块坚硬的石头那么简单。因为有了那些忠义的往事,使它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

说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一首关于石头的诗,这首名为《石灰吟》的诗,作者正是石头村的先祖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好一个留得清白在人间。诗歌是于谦在十七岁时写成的,这首诗也正是他一生为人刚正不阿的写照。

于谦虽然生前蒙受了千古奇冤,但今天,如果他看到自己的子孙们,在井陉石头村幸福自足地生活着,并且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他老人家也应该是欣慰的吧。

这正是:

于谦卫国蒙奇冤,子孙隐居太行山。

艰苦创建石头村,旅游胜地百代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