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饭中的“年味”

年饭中的“年味”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客家,通常年三十到元宵节家里吃的都管叫年饭。几年前,我孩子还小,母亲第一次到了福州,与我们生活了两个多月。起初,我没在意,也许是老人家第一次到福州家的缘故,不习惯,或放不开。有一次我惊奇地发现,在福州能见到的食物,在这偏僻的镇里特别是海鲜,品种也一年比一年多。他们大部分每年过年时回来一次。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母亲来福州时,吃海鲜的欢快样。细细思量,恍然大悟:年饭变了,那是改革开放以来慢慢变的。

至今还总是想着十几岁时的老家的年饭。老家的年饭,能让你在半月之内体重长几斤,脸上好像抹了层油似的,光亮光亮。

我的老家是闽西客家地,那时老家过年以肉食为主,家里只要有一头大肥猪,年货就算办得差不多了。猪对于那时的家人来说全身上下都是宝,杀猪后,可以把猪血与大米一起煮,放些佐料,味道还相当不错,煮好后,通常会分成若干份,送给左邻右舍。人情走完后,就开始对猪肉上下安排了:大块肉先放到锅里煮熟后,放在缸里,撒上一层盐,要是天晴,再挂到外面晾干,只要有客人来,随时取下,切成小块煮蒸均可。锅里的汤与稀饭一起煮,味道不比猪血煮饭差。而猪的内脏一般几天内就得吃完。

在客家,通常年三十到元宵节家里吃的都管叫年饭。几乎每天都有客人来,每天早上一直到晚上,不是人家到你家,就是人家请你到他家,客人随到随吃,有时一天会接待客人七八批次,接待客人吃的除了肉还是肉。在那个没有开放的年代,偏远的山村里,以猪肉为主的年饭,一直是几代人,甚至于再上几代人沿袭的传统。

几年前,我孩子还小,母亲第一次到了福州,与我们生活了两个多月。刚来时,我想着这回要好好孝敬老人家,每天一早,去市场买好肉回来,心里乐滋滋的。可是不到两天发现母亲吃肉时,就会皱起眉头。起初,我没在意,也许是老人家第一次到福州家的缘故,不习惯,或放不开。可过了几天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对我说:“儿子,这里的猪肉没有味道,还是家里的猪肉好吃,以后不要买了。”我爱人是一点就通的人,第二天买了些海鲜回来,母亲说,这东西不便宜少买点。然而看到母亲吃的欢快样,我知道,这菜和味对上头了。但母亲什么时候爱上吃海鲜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弄不明白。

自从母亲提出“抗议”后,我开始盘算着解开这个“谜”。回乡时,特意买了几斤肉煮了,咀嚼其中的味道,的确感到家里的猪肉好吃,不腻,这才体会母亲说的都是实心话。

我虽在本省当兵,可是每次回乡都有一些新发现,最大的感受就是年饭的变化。这些年,镇里的店面越来越多,以前没见过的食品也涌进乡下。有一次我惊奇地发现,在福州能见到的食物,在这偏僻的镇里特别是海鲜,品种也一年比一年多。早年前,也只在稍大的店里才能见到一些冰冻的海鲜,现在活蹦乱跳的海鲜比比皆是。于是让我情不自禁地想:镇里的人们不富裕,这么多海里的东西能卖出去吗?几经了解终于找出了答案:这些年来,在镇里劳作的青年越来越少,外出打工办实体的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每年过年时回来一次。小老板和打工仔回来都会好好把在外挣来的钞票在家里洒脱一回,热热闹闹办个团圆饭。家里的海鲜自然就从这些人手中买回家去。于是,年饭桌上的菜,起初只是品种变了,有家乡特色、有各种海鲜、还有水果等等,多达十来种;后来颜色也变了,桌面上摆的各种菜肴五颜六色;再后来餐具也变了,不再是大碗菜,大碗肉,大碗酒,如今不同规格大小的精美、时尚餐具摆在桌面,与酒店的“星级品牌”不相上下了……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母亲来福州时,吃海鲜的欢快样。细细思量,恍然大悟:年饭变了,那是改革开放以来慢慢变的。

(原载《中国武警》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