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筹三策保淮东

运筹三策保淮东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崔与之拜别家人与朋友后,取道水路进京。崔与之进京后,被任命为金部员外郎。随后任命崔与之为“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此时为嘉定七年,崔与之五十七岁,正是老成稳重的年龄。由于考虑到金朝骑兵作战时冲锋迅猛,崔与之还在扬州城外“植树为障”。身为淮东统帅兼扬州最高行政长官,崔与之十分重视淮东核心地区扬州的作用。

四、运筹三策保淮东

上京任金部员外郎

离开静江后,崔与之顺道增城家乡,一叙天伦之乐。此时其夫人林氏已去世几年,他见到年迈的母亲,想到自己远道为官,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深感不安。尤幸其子叔似是个老实人,生性淡薄,安于农村生活,得以晨昏伺候祖母,令崔与之稍为安心。对于官场的复杂,崔与之已深有感触,因此也不想才识平凡的儿子进入官门。上次回乡,知道儿子结婚时亲家送了数量不少的嫁妆田,心中不安,立即命儿子退还嫁妆田,以显清白传家、保存廉洁名声的立身处世宗旨。此刻见到叔似自上次别后一直安于农村,心中大感安慰。

至于当年的学友,林介早已去世,钟玉嵒、陈汝霖均已出外为官。崔与之会见钟玉之兄哲初时,哲初介绍番禺人温若春拜他为师,崔与之见温若春一脸正气,谈吐亦得体,是个人才,遂收为门下,带他一起进京暂做幕僚,有机会再求进身的机会。

崔与之拜别家人与朋友后,取道水路进京。途中经过江西吉安时,到吉水鼋潭拜会了在临安求学时结识的李氏,畅叙了三天。李氏闲居家中,自得其乐,崔与之在李氏的“仁寿堂”中,见到壁上挂着的书法条幅,写有晋代著名隐士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禁心中有所感触。遂写下五言长诗赠与李氏,题为《题吉水鼋潭李氏仁寿堂——嘉定癸酉(按:即1213年)以广西宪赴召经此》。此诗后来流传于世,它既记下崔与之的行程及其家中有地产之事,也反映了他当时已有归隐的心态。全诗太长,这里仅摘录其中一部分:

拙直多忤物,孤根徒自危。

祈闲三扣阍,天远不我知。

尺书趣入觐,君命其可达。

…………

徘徊古亭上,好风吹客衣。

聊为三日留,食斯眠于斯。

…………

李君亦达士,与我真忘机。

…………

还游仁寿庵,细玩渊明诗。

寓形复几时,皇皇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自怜一身孤,蒲柳先秋衰。

百念尽灰冷,故园劳所思。

我有石壁山,亩计十有奇。

归去营一窟,曲肱送斜晖。

培植先人树,投老长相依。

清泉白石盟,甘心天一涯。

俗谓“朝里有人好做官”,崔与之在朝廷中并无后台,也不结党营私,故有身孤之叹。但他自小已有济世为民之志,所以纵然有归隐之意,也不避艰辛上朝再干一番事业,这绝不是为求富贵而为官者所能理解的。

崔与之进京后,被任命为金部员外郎。金部全称是金部司,隶属于尚书省户部。崔与之任职时,金部员外郎相当于金部司副司长。郎中则相当于司长,倘若郎中缺时,员外郎则代管金部司,职掌财货出纳等事务。当时尚书省管二十四个司,户部的户、度、金、仓四个司是最忙的机构。盖因户部是管理财政的,当时因国家财政日益紧缩,户部忙于催征,日夜“穷忙”,造成大部分官吏得过且过。崔与之任职之后,却容不得“混日子”的现象,事无巨细皆亲自督促,对存在欺骗行为的吏卒,必定严惩。因此,下属再不敢对工作敷衍了事,一时间金部的吏治风气为之一新。不过,此职不必沐风栉雨到各地,对崔与之来说还是轻松的。只是这轻松日子过不了一年,又有一个繁重任务落到崔与之身上了。

出帅淮东先固城防

原来,吞并宋朝北方领土的金朝此时的日子已不好过,北方蒙古的兴起以及境内红袄军的起义,令金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嘉定六年(1213)金宣宗登上帝位后,次年五月迁都开封。为保首都,金朝大量兵力齐集于与南宋淮东相邻的地方,威胁到淮东的安全,淮东守帅连连向朝廷告急。当时南宋朝中将帅乏人,有人向皇帝宋宁宗推荐崔与之,宁宗即召见他,垂问安边之策。这是崔与之第一次与皇帝面对面谈论国事。为保国安民,他坦诚上奏:当务之急是选择老成持重的守将,加紧训练官兵;同时组织民兵加以训练,寓兵于农,战时可以调动。他还说及粮草筹集、兵械储备等事宜。宁宗听了崔与之的意见,极为高兴。随后任命崔与之为“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此时为嘉定七年(1214),崔与之五十七岁,正是老成稳重的年龄。

“直宝谟阁”,即宝谟阁学士,乃名誉虚衔;“权发遣扬州事”,即暂任扬州知府,扬州是淮东首府,知府要管扬州的民政;“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即淮东帅司负责人,淮东路十三个军州的军事统帅。崔与之担任此职后,嘉定三年(1210)进士洪咨夔(后亦拜于崔与之门下)为帅司参谋,温若春也成为帅司幕僚,崔与之身边有了两个得力助手。

崔与之赴任之前,向宋宁宗郑重表示:到任之后将巩固城防,加强战备,组织民兵,以固根本。到了扬州之后,他立即查看周围形势。扬州乃繁华之地,唐代已名闻全国。南宋时,扬州乃北方屏障,倘若失守,国势堪危。此时金兵正全力抗击北方的蒙古,暂无南侵迹象。因此,崔与之立即为修筑扬州城防而精心计划,随后制成《扬州城防图》上奏朝廷,请求拨款加固城防。他的上奏迅速得到批准,朝廷下拨钱三十四万八千七百五十六缗(绳穿一千文钱为一缗)、米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七石,以作修城费用。修城工程于嘉定八年(1215)八月开始,到次年九月完工,合计用工(一个劳动力工作一天)一百一十五万零四百二十五个。崔与之在工程进行中奖罚分明,一丝不苟,还从扬州官库中拨钱五万一千六百缗,奖励参与修筑城防的士兵与民工,令上下均感满意。

工程完工后,扬州城防比以前大大巩固。一是护城河拓宽至十六丈,深度为两丈,环绕大城长度合计三千五百四十一丈;二是在护城河外三丈处开挖了一道旱沟,旱沟外三丈处平整成宽七丈的平地,令敌来攻时不能隐蔽;三是大城内五个门之间开凿共长一百一十七丈的月河,南面开凿长八十七丈的里河,均与护城河相通,以便运输装备与粮草。此外,原来淳熙二年(1175)已经修建的、与大城南北对峙的“堡砦城”,以及两城之间的“夹城”,均在这次修城工程中得以加固,夹城原来的土筑改为砖砌。从此,扬州三城大大提高了防御敌人进攻的能力,官民各界均感安心。

由于考虑到金朝骑兵作战时冲锋迅猛,崔与之还在扬州城外“植树为障”。首先,他令士兵在扬州城外周围犬牙交错地种下如成人胳膊粗的柳树六万一千五百多棵,两三年后再把树砍掉,留下高四尺的树干,于是地上便有能限制骑兵冲锋的稳固树桩阵。这种方法也并非崔与之首创,而是他吸收了北宋时河北地区抗御辽兵的方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整治,扬州城成为易守难攻的坚固城池。

固守扬州建仓储粮

身为淮东统帅兼扬州最高行政长官,崔与之十分重视淮东核心地区扬州的作用。俗语说“无粮不聚兵”,因此首要在扬州多建仓储备粮食。以前扬州粮仓不多,加上年久破败,实不利于备战储粮。因此,崔与之在城防工程完工之后,立即在扬州北门内的旧柴场建了十二座新粮仓,这里近河,运输粮食也方便。新谷登场,立即购入谷物贮满粮仓,扬州城内储粮顿时充裕起来。正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军民对此备战备荒的举措十分满意,增强了防卫城池的信心。

说来也巧,就在扬州粮仓丰盈之后,天灾突现于与淮东一江之隔的浙东。粮食失收令百姓四处逃荒,数千灾民渡过长江到扬州一带求食。有人怕饥民进城发生混乱,崔与之则强调国以民为本,一定要关心百姓,妥善安排赈灾。他下令在扬州城南搭粥棚、砌大灶,煮粥分给灾民充饥,还筹借闲置房舍、寺庙宫观安置数千灾民,令灾民逐渐安居。由于措施得力,没有一个灾民在这场饥荒中饿死,这在当时是相当不容易的。随着妥善的安置,也充实了边境的人口,增强了民兵的力量。对此,当时洪咨夔把崔与之比作北宋时巩固边防的庆州知州范仲淹、大力救活灾民的青州知州富弼,写诗赞道:

塞下人家盎盎春,又推余泽及流民。

庆州小范青州富,合作先生社稷身。

事实说明崔与之的建仓储粮备战备荒,对国家对百姓均有实效。以后崔与之把此仓储赈济之法上奏朝廷,在两淮一带推广,在大得民心的同时,也增加了巩固国防的后备力量。

增强军力保淮东

崔与之守淮三策除上述二策外,还有一策是增强战斗力。要保淮东,必须有坚强的战斗力,崔与之对此的策略是一抓训练官兵,二抓组织民兵。

由于以往统帅无能,致淮东士卒训练松懈,这怎能抗击敌人?崔与之上任之初,即下令加强练兵,绝不容许慵懒。他把军士分为强勇、镇淮两军,每月逢三、八日集中练习骑射。每次操练均派幕僚督视,各军先布阵势,再分队对攻:骑兵捉对驰逐格刺,或练习刀枪,或穿越障碍的同时向靶子射箭。操练完毕,幕僚记录在案上报。每月月底进行实战演习,按演习效果给予赏罚。崔与之亲到较场犒劳优秀的士兵。由于恩威并用,奖罚分明,因此,军士原来的慵懒习气顿时消失,战斗力大大提高。

在大抓官兵训练的同时,崔与之又带领幕僚深入村庄,发动百姓组织起来练武自卫。其实,边境居民对常来侵扰的金兵早已有对抗的行动,不少人养有马匹,练就骑射武功。崔与之有鉴于此,便上书朝廷,请求在民间组织“忠义万马社”,以作抗击金兵的坚强后盾。然而,当权的丞相史弥远害怕百姓武装不利于官府,没有批准。崔与之只好令各级官府清理出多余或破旧的马鞍、辔缰,发给民兵配备自养的马匹。又划出边防地区可耕的公地给民兵种植庄稼,平时耕作,战时协助官兵防卫,此举大得百姓的支持。

同时,考虑到淮东数百里边防,不发动百姓支持势难巩固,因此崔与之在滁州至盱眙一带地形险要之处,发动边民修筑寨、堡(时称五砦),挑选精锐民兵防守,月给钱粮补贴生活,由军队派出军官作统领。这一寓兵于农、五砦联守的创举,对保卫边境确有实效。在农作物收获季节时,金兵多次出动妄图抢夺谷物,均被民兵及时发现,组织抗击,官兵及时出援,令金兵屡遭惨败,不敢再轻易侵犯宋境。

当时,淮东路辖下有七州二军:扬州、楚州、泰州、泗州、滁州、真州、通州,高邮军、涟水军。崔与之不避辛劳,全部巡查过。他了解到楚州乃淮东最东的门户,该州的清河口是金兵入侵必经的关口,但此处除有淮水可阻敌军外,无险可守。于是,崔与之在清河口筑城驻兵,并向朝廷请示在楚州设副都统,以加强防御。

经过崔与之一番整顿,淮东军威大振,与金国相邻的山阳(今江苏淮安)、淮阴(今江苏淮阴)构成首尾相连、易于相互救援之势。

嘉定九年(1216),聂子述由吏部侍郎调任四川利州路安抚使,路经扬州时,崔与之与他畅叙并赋七律两首相赠,两诗中的三四句均可见崔与之一心为国、尽职尽责的为官宗旨。《送聂侍郎子述》诗云:

碧幢红旆白貂裘,去踏西风万里秋。

要得处方医坏证,便须投矢负全筹。

百年机会真难遇,一线光阴更易流。

早办出师诸葛表,祁山斜谷郁绸缪。

(其一)

吴蜀相通一水长,闻公西上意差强。

人谋合处天心顺,民力宽时国势张。

参井光芒摇戟纛,关河事业耀旂常。

雪山自是西人重,赤舄归来早趣装。

(其二)

平定楚州兵变与抵制宰相议和

送别聂子述不久,传来楚州兵变的报告。楚州(辖境为今江苏淮河以南、盱眙以东的宝应、盐城等地)是淮东东北门户、抗金的要地,崔与之连忙率骑兵平叛。原来,楚州的守将长期克扣军饷,滥派役差,士兵不堪其苦,激起兵变,数百人占据射阳湖中的岛屿,搜集大船,欲从射阳河口外逃。崔与之率数百骑兵飞速抵达射阳湖畔,调动民兵协助围湖。分派骑兵沿湖巡逻,并命多插旗帜,多挖土坑生火,晚上多点灯笼,以扩大声势,令叛兵畏惧。同时派军士乘轻舟巡湖,高喊归降者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并把劝降文书射向岛上,同时派人暗中上岛策反。入夜,沿湖的岸上烟火漫天、金鼓齐鸣,令叛兵心神不定。天未大明,已有百多叛兵出湖自首。第二天又有两百余叛兵归降。随后官方水军攻上叛军顽固分子占据的岛屿,叛军不敌只好投降,为首者亦被俘虏。于是,楚州兵变被平定。崔与之又命加强楚州城防,派出一名副都统坐镇楚州。

嘉定十一年(1218)正月,纵横于金宋边境交界一带的流寇李全率部归宋,崔与之按朝廷的旨意做好接纳安排。他认为怎样改造好这支队伍是值得重视的,所以上书朝廷指出要提防有后患(后来这支队伍果然发生兵变)。

这时,宰相史弥远却以为是形势有利于攻打金朝,他一心想邀功,密令淮东都统刘琸出兵攻打金朝占据的泗州。刘琸自恃有宰相密令,率兵渡江后才派人上报给崔与之。结果,泗州城攻不下,刘琸所率万名将士被金兵杀得全军覆没。崔与之闻报,即上书史弥远说:“与之五年勤劳,子养士卒,今以万人之命丧于一夫之手,敌将乘胜袭我……”

随后,金兵果然出兵袭宋,占领了宋朝一些领土,史弥远三次下令崔与之与金兵议和。但崔与之审时度势,坚决抵制议和。他回信给史弥远说:现在这种形势下与金朝议和,定然遭遇屈辱;我们山寨相望、坚壁清野,敌人没有什么可抢掠,粮草不继,必然不能久驻。随后,崔与之指挥增兵防御天长、盱眙等处,沿淮河边各守军控制船只、马匹,不让敌人掠夺。金兵果然不得不撤退,淮东未失寸土。

刘琸兵败,朝中一些庸臣不敢指责负主要责任的史弥远,便把管辖淮东、淮西的江淮制置使李珏作替罪羊,要求撤销江淮制置司,罢免李珏的官职。崔与之闻知,马上向朝廷上书表示反对。他提出如果没有江淮制置司,不利于淮东、淮西相互呼应的防务,有延误军情之弊。结果此议因崔与之的反对而作罢。

崔与之此举也证明了他一心为公。一是倘废置江淮制置使,便增加了淮东安抚使的权力,崔与之即成独当一面的大帅,但崔与之为国着想,不考虑个人的权力与利益。二是在任的江淮制置使李珏本来与崔与之存在分歧,此时李珏正受人弹劾,但崔与之力言江淮制置司不可废、李珏不可免职。事后,李珏对其幕僚刘克庄感叹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乘机落井下石,夺我权位。崔与之的高风亮节于此可见一斑。

不久,南宋在楚州设立淮东制置司,随即任命崔与之兼任淮东制置使,此职权位在安抚使之上,他又升官了。这也反映了朝廷奖励他在淮东的出色工作,由此他也增加了责任。

离开扬州再任京官

嘉定十一年(1218)十二月,宋宁宗下诏,召崔与之回京任秘书少监。消息传开,扬州的父老也来探望,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崔与之已经六十一岁,不免有告老归田之想。席间崔与之说及此意,父老中一位人称精于相术的张武进老人说:大人眼含寒芒、豸骨日耸,乃入阁之兆,休作归田之念了。随后提出请崔与之留诗作纪念,他便即席写下《张武进善风鉴谓予豸骨日耸,早晚入台,求诗赠之》,诗中“我有鸥盟托肺肝”、“何须觅梦到邯郸”、“我欲沧江买钓船”等句,均显露崔与之想退出官场之意。诗云:

荧荧碧眼照人寒,一别重逢岁又残。

老去但求闲处乐,君来尚作向时看。

谁将伏豸夸颅骨,我有鸥盟托肺肝。

坎止流行随所遇,何须觅梦到邯郸。

(其一)

瘦插秋山耸两肩,荒寥不值半文钱。

孤山放鹤林和靖,风雪骑驴孟浩然。

万事转头浑是梦,一身安分总由天。

烦君束起前途事,我欲沧江买钓船。

(其二)

崔与之离开扬州之际,心中牵挂着扬州的土地与百姓,因此在同僚及父老的陪伴下,到扬州社坛拜祭。社坛乃土神与谷神的神位,称为“社稷之神”或“后土”。拜祭之后,他有感而作《扬州官满辞后土题玉立亭》一诗:

天上人间一树花,五年于此驻高牙。

不随红药矜春色,为爱霜筠耐岁华。

四塞风沉天籁寂,半庭月冷市尘赊。

临行更致平安祝,一炷清香十万家。

“一炷清香十万家”,崔与之临行尚祝福扬州百姓,此举怎不令百姓感动!

崔与之有告老归田之意并非空话,他离开扬州之前已给皇帝上《辞免秘书少监》一疏,以多病且衰老为由,辞免秘书少监一职。离开扬州后即乘船东下。岂料到了当涂,已有钦差从临安赶来传谕圣旨,不批准崔与之的辞请,命他速到京赴任。于是他又上书皇帝,再辞此职;另上一疏说在淮东期间母亲去世,当时已上疏朝廷要求回乡守孝,朝廷却因守淮东责任重大,要“夺情”留任(按规例父母去世要离职回乡守孝,但朝中重臣、边关将帅因朝廷需要便可“夺情”留任),此时年过花甲,便应回乡祭母。

随后,崔与之继续乘船东下,在船上过了嘉定十二年(1219)的春节。到达庐山山下南康时,钦差又传圣旨,给假期让崔与之回乡祭母,假后定要回京任职。晚上,崔与之梦见山神。醒来后写下《谢山神》诗,其诗序及诗如下:

嘉定甲戌正月,以金部郎分阃淮东,正当金虏弃巢南奔之时,人不愿往,以君命不敢辞。首尾五年而不得代,戊寅腊月,以少篷召,而病且衰矣,自知不堪世用,决意南归,舟次豫章,三疏丐闲而不得请,幡然东下,舣棹南康重湖阁,夜梦神告之曰死于庐山之下,觉而识其事,并以小诗谢山神。

来到庐山日日阴,斜风细雨乱云深。

移舟夜壑人间世,荷锸春郊物外心。

要把封疆安社稷,谁教轩冕换山林。

殷勤招隐知深意,五老朝来露玉簪。

崔与之回到增城拜祭母亲、与家人及亲友团聚后,只好上京任秘书少监一职。秘书少监即秘书省副长官,秘书省是掌管经籍图书、国史实录的官署。南宋时秘书省最高长官秘书监时有空缺,故少监常常是秘书省的最高长官。

嘉定十二年(1219)正月,崔与之又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在古代封建社会,修史与军事是同等重要的大事,所以任史官并非清闲的职位。史官有责任如实记录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在国事中的表现,以给后世以借鉴,所以非有威望的大臣不能担任史官,任此职亦是皇帝重用的反映。

崔与之在中央任职这一两年间,相对于任地方官来说是较有闲暇,所以是他应酬多、写诗也最多的日子。同时,其门生温若春、杨汪中也于此时高中。崔与之的职务变动频繁,嘉定十二年(1219)十二月升为秘书监。次年初又兼太子侍读,三月任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太子侍读一职,即是为太子讲学的老师,向来是朝中品学兼优的大臣担任。如无意外,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太子当了皇帝后老师常常是亲信,必得重用。所以,任此职既是皇帝信任的人,也是颇有前途的大臣。然而,崔与之教导的这位太子,后来不幸早逝,那是后话了。

此期间,崔与之在朝中敢于直言,也给皇帝上过《议立事功疏略》《应召赴阙疏略》等有见地的治国建议书,反映了崔与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