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2003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市重点实验室工作。第九届“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组委会发布公告,由学院团委选拔、推荐的生化分院青年教师邹建卫教授在全市各地各行业和系统中推选的2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当选为第九届“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邹教授现在的发展印证了他当年的选择。

邹建卫: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

邹建卫

男,博士,教授。1972年出生,江西吉安人。1999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2002年5月—2003年7月。在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从事科技合作研究。2003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市重点实验室工作。近年来,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J. Med. Chem.、Chem. Eur. J.、J. Org. Chem.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所发表论文中共有50余篇被SCI收录,并被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Rev.等国际权威期刊引用。

第九届“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组委会发布公告,由学院团委选拔、推荐的生化分院青年教师邹建卫教授在全市各地各行业和系统中推选的2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当选为第九届“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

“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上课很幽默”、“他从来不随便批评人”、“他总是很严谨、认真、耐心,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他会非常热心地帮助别人”、“邹老师还很会打篮球”……

在做采访邹建卫教授的前期准备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以上这些话。

在邹建卫教授的履历表里有这么一串令人惊羡的数字:28岁获得博士学位;34岁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教授;35岁入选宁波市“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36岁成为宁波市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药物化学》)的负责人;37岁被新增列为浙江大学物理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成为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首位全职在编的博士生导师;38岁被评为第九届“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近年来,邹建卫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J. Med. Chem.、Chem. Eur. J.、J. Org. Chem.、J. Phys. Chem. A和Chem. Phys.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所发表论文中共有50余篇被SCI收录,并被Angew. Chem. Int. Ed.和Chem. Rev.等国际权威期刊引用。

一帆风顺的求学路,硕果累累的学术研究,不胜枚举的头衔……随便哪一项都足以令人惊叹,而这一切全都集中在这一位还不到40岁的年轻教授的身上,确实有点叫人觉得不可思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呢?

邹老师说:“如果说我是成功者的话,我只是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罢了。”

邹建卫教授从小热爱学习,他总是会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了追根究底的习惯。上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时,邹教授很快就被带入这个神奇的领域中去,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探求其蕴含的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成了邹教授最喜欢的学科,直到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邹教授不顾家人的劝说,放弃了当时热门的财经专业,在志愿栏上义无反顾地填上了他所钟爱的化学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邹教授现在的发展印证了他当年的选择。

但通向成功的路上,他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邹建卫教授按照一则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思路试着去编制一段分子设计的程序,他为之努力了整整8个月,然而在程序几乎成形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苦苦思索了很久,却依然未能揭开这道难题。在沮丧之余,邹教授很快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又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研项目中去。但那一段程序却成了邹老师心头的一个结,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努力思考,尝试破解这一难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的一天,灵感忽然光顾了这个时刻准备着的大脑,难题终于解开了!邹教授面对困难总是保持着乐观自信的心态,他觉得只有未知的世界才值得探索,困难和挫折会将人带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邹教授对待科研全身心投入并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将每一处细节认真做到极致。对每一个实验数据他都要反复测算,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对制药研究所上交的每一份研究材料,他都会认真严格把关,逐字逐句审阅并修改。尽管邹教授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时时关注化学领域在国际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邹老师看问题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邹教授的同事胡老师这么说。

邹建卫教授先后提出了双齿卤键、单电子卤键、低垒卤键等一系列新概念,并在国际上率先将卤键引入有机反应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探讨中。这一项研究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并对材料和药物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邹教授认为在科学研究上,不能总按常规走,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再也看不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敢于创新的勇气,真理总是眷顾那些敢想敢做的人!

外行人眼里那些枯燥无味的药物名称,复杂深奥的反应机理,杂乱琐碎的实验数据,却被邹教授当作自己一辈子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当我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被国际最权威的化学领域专家所检验并得到认可,发表出来对别人的研究有所启示或帮助,还能使同类项目的研究有所进展,我真是感到有无限的快乐啊。”邹教授笑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