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总书记合影

和总书记合影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天晚上7点40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兰州宁卧庄宾馆接见全省各界代表,跟我握了手,合了影。我正在家里写春联,县上电话通知我去兰州,说总书记要接见呢。我是全中国最小的官,和总书记站在了一起。金城魏氏祖先世居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先祖魏熙娶妻康氏,生三子。引导社员种瓜,组织销售,是一条龙的服务。农民收人年年有提高,群众生活步步有改善。全村80%以上的农民盖起了新瓦房,人居环境彻底改观了。

“2007年2月16日,我终生难忘!”

一天上午,老鹳村党支部书记魏周纪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激动地向我讲述着与总书记合影的情景:

那天晚上7点40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兰州宁卧庄宾馆接见全省各界代表,跟我握了手,合了影。我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和他一起观看了一个小时的文艺晚会。当天是腊月二十八,再过两天就是农历的春节。我正在家里写春联,县上电话通知我去兰州,说总书记要接见呢。我那个高兴呐,没有办法说出来,觉得这几十年没有白活。当时写的春联是:“政策归心百姓致富安康,科学种田山村经济腾飞。”这是自己的心里话。我当时重温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预备着总书记问话。接见的时候总书记没有问话,站在那里给大家讲话,讲完话就合影,我站在总书记的左面,和他一排。我激动得了不得,千载难逢啊!我是全中国最小的官,和总书记站在了一起。我创造了我们小山村的历史。现在相片放在家里,要世世代代保存下去,传承精神啊!

我当村干部35个春秋。从27岁到62岁,一生啊。

我是1945年出生在老鹳这个小山村里的。据说,从前在村庄对面的山洞里,鹳鸟筑了窝,飞来飞去的。我们从什川堡迁过来住在这里,就叫老鹳村。啥时候迁过来的,说不清楚,大概有一百年了。以前做走庄稼,叫锅背岔,就是临时搭伙生活的地方。后来,定居在这地方,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现在只有186户,768人,是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子。

全村人都姓魏,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我们的族谱上记载:“洪初金白魏移甘,三姓结亲落庙滩。洪廿六年同商定,各乐分邑贵什川。魏生三子扩住地,定居什川苏葛乾。繁衍昌盛二十世,稳坐皋兰六百年。”金城魏氏祖先世居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先祖魏熙娶妻康氏,生三子。次子名贵,明洪武初年因经商移居南京,后与白图人、金长庆翁移居甘肃。金翁命大女嫁魏、小女嫁白,结为良缘,落户兰州庙滩子。明洪武二十六年,先祖魏贵,与金公、白公商议各乐其业,各安其家,就耕住什川。魏贵生三子,长曰坤,次曰乾,乳名苏葛,三曰坎:坤乾二公生五子,以“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取名。魏乾耕住什川,是金城魏氏始祖,至今六百余年。魏乾五子稳住什川,因此,金城魏氏有五房之说。魏氏人丁兴旺,在兰州市有四五万人之多,是皋兰县第一大姓。据1989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魏姓人占全县人口的21.8%,真是“繁衍昌盛”啊。

我初中毕业就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停了学,跟上祖父在山里面扫柴籽吃,捡了一条命。1958年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到宝兰线甘塘车站附近一个叫黑山的地方,炼过钢铁。1959年到1964年在生产队里劳动。1965年2月在兰州铁路局工程队当了合同工修铁路、抬石头、砌护坡、打涵洞、修桥梁、清道渣,铁路上的活都会干。一天挣八毛钱,还管饭吃。我有点文化,还当了两年的计工员。当时在河西堡火车站,晚上躺在床上,我就想家乡的事情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从黄河边的河口村到秦王川,搞一个高扬程的提灌工程,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国务院做了批示,当时省水利厅来人做了调查。给村上打了三眼机井,但没有打出水。西电提灌工程是70年代(20世纪)才开始建设的,80年代黄河水就通到村上,旱地变成了水地,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梦想实现了。1966年工程队转战青海,修筑兰青铁路,只干了一个多月,就回到兰州。“文革”开始,一切都乱套了,我就回家,开始种田,当农民。

1972年当村支书,干了9年。1980年当村委会主任,干了20年。2002年任村支书,干了6年。其间停了2年,在兰州南北两山搞绿化,挣了一点钱。去年辞职,先后在村上干了35年。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啊。

修建村小学的时候,我在工地上住了两个多月,守着盖房子。翻建村委会,带领社员从沙沟里背沙子。

从90年代(20世纪)开始,动员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架塑料大棚400多亩,上茬种西瓜、种甜瓜,下茬种蔬菜,把一年的庄稼种成两茬,把露地发展成设施。现在村上的主要经济收人就是种瓜种菜。户均超过两亩,年收人超过万元。村上有经纪人协会、甜瓜协会。引导社员种瓜,组织销售,是一条龙的服务。农民收人年年有提高,群众生活步步有改善。国家投资修了一座塘坝,设施种植有了供水保证。

投资160多万元,把出山沟的村道修成了水泥路,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全村80%以上的农民盖起了新瓦房,人居环境彻底改观了。现在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辛勤耕耘,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么多年,最让我高兴的是设施农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增收有了保障。现在没有烦心事了,最大的希望是把塑料大棚发展成日光温室,由种瓜向种菜转变,种精、种细、种优,解决一马车不如一麻袋的问题,农民收人就能翻一番呢。最遗憾的是村集体经济还是一个空壳,没有企业,没有实体,没有收人,就指望村里的年轻人们干了。

明天我要去北京,打工,挣钱,长长见识,换换脑子。我思谋着还要做些事呢。

想起去年激动人心的那一幕,终生难忘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