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书记走进咱山庄

总书记走进咱山庄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总书记见到正在清理倒塌房屋废料的村民吴秀梅,上前握住吴秀梅沾着泥土的手,问长问短。总书记对村民吴秀梅在废墟上的关切谈话,在陇南大地广为流传,成为2008年温暖陇南大地的经典语言。早在2008年11月10日,李家庄作为深圳援建甘肃灾区第一个交付使用的全新永久性新村,让李家庄84户灾民在入冬前住上了温暖新居,大门边一幅幅红红的对联表达着灾区群众对深圳人民的感激之情。总书记走进麦田深处,俯下身子察看小麦的长势。

  硝烟尚未散去,大地还在晃动,总书记胡锦涛就来到了灾区。总书记踩着瓦砾,踏着泥沙,带着温暖带着爱……

走进康县王坝乡李家庄

  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512”大地震发生仅仅21天,总书记就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来到受灾严重的康县李家庄,看望受灾群众。这一天,李家庄人终生难忘。

  总书记见到正在清理倒塌房屋废料的村民吴秀梅,上前握住吴秀梅沾着泥土的手,问长问短。亲切温暖的场景,一年多来,定格在陇南人民心中。总书记对村民吴秀梅在废墟上的关切谈话,在陇南大地广为流传,成为2008年温暖陇南大地的经典语言。 20091016日上午,我们采访组一行来到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新村,初升的太阳照亮崭新整齐的新村,村后山梁绿意盎然,千年古树静静守护着新村,宽敞的路面,温馨的炊烟,向这个世界表达着灾区群众灾后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早在20081110日,李家庄作为深圳援建甘肃灾区第一个交付使用的全新永久性新村,让李家庄84户灾民在入冬前住上了温暖新居,大门边一幅幅红红的对联表达着灾区群众对深圳人民的感激之情。

  沿着干净平展的水泥路面进村,我们见到吴秀梅的时候,她正在村口与大伙忙着打制水泥砖块,准备用来铺垫新房子门前已经平好的路面。听了我们来村里的目的,她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高兴地领我们到她家的新房子里去。吴秀梅家的新房子与村里所有的新房子一样,由三间主房、一间厨房、一间厢房组成的传统式三合院,厢房壁后置沼气池连带卫生间,两者隐匿于主房与厢房的墙壁后面,使得整个院落布局合理,干净整洁。吴秀梅领我们屋里屋外地看,她激动地指着新房子说,以前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又潮湿光线又暗,看着房子高高大大,人住的空间却很小。现在,深圳给我们修的房子是砖混结构,占用的地方少,房子宽敞明亮,地板也用水泥硬化了,能住上这样的“洋房子”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我们要记着总书记的大恩大德。

  问及她见到总书记的情景,她依旧抑制不住激动,说话都变得语无伦次了。当时,地震刚过不久,一眼看过去,都是石头、瓦砾。那天,我正在清理自家的院子,看见一群人朝我走来,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很面熟,到了跟前,他们介绍才知道是咱们的总书记,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总书记已经向我伸出了手,我赶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只是握着他的手,不知道放开。

  “你家里倒了几间房?村里有没有人员伤亡?”总书记关切地问。

  “家里4间房全倒了。正是农忙时节,大家都在地里干活,留在家里的人也都跑出来了,村里没有人伤亡。”我给总书记说。

  “只要没有人员伤亡就好,房子倒了可以重新建起来。”总书记又问,“现在有吃的吗?住上帐篷了没有?”

  我说:“乡干部第二天就送来了面粉和大米,还有方便面。现在村里人都搬到了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吃的喝的都有了。”

  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党中央一直惦记着灾区、惦记着受灾群众的生活,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把新房子盖起来!”听着总书记的话,我连说谢谢,感动得泪流满面,不知道说什么好!事后才想起满手都是土和泥,怎么就和总书记握了手呢!但是,我能感到总书记并没有嫌弃我的手脏啊!她激动得脸颊泛红。

  吴秀梅回到工地去干活了,我们来到同一天被总书记嘘寒问暖的71岁的张成汉老人家里。老人听说有人来村里采访,早早地站在路口等待。老人看见我们,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当时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觉得没法活了,多亏了党委、政府让我重新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共产党真是太好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的腿在地震中受了伤,正躺在帐篷里养伤。总书记走进帐篷,坐在床头,拉着我的手仔细询问我的伤情和生活安置情况。“伤重不重”“吃喝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总书记详细地一一过问,我也一一作了回答。

  总书记说:“请你放心,虽然这次地震灾害给大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把大家的生活安排好,将来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激动地说:“感谢您大老远地来看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您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有信心了!”这段对话张老汉对来访者重复过无数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都会让他温暖无比。

走进桑园

  我们随总书记的足迹进入康县长坝镇段庄村,曾经青翠欲滴的桑园,染上了又一年的浓郁秋色,田野呈现一片成熟的宁静,树木深处,河流尽头分布着新修的房屋和散落着重建的石头瓦片,曾经的废墟已然是一片美丽的家园。

  一年前,胡锦涛总书记从这里下车走进桑园,和桑园女主人闵海花亲切地交谈起来,问道:“种了多少亩桑树?”“一年能收入多少?”

  闵海花的丈夫秦登基掰着指头算起来:“8亩多。一年能养两季,每亩一季能收入720元钱。”

  总书记又问:“全县现在有多少亩桑园?”“有缫丝厂吗?”

  当地干部回答说:“有57000多亩。”“有一个厂子,加工能力有余。”总书记说:“要鼓励农民多种桑树、多养蚕,尽量扩大规模,这样农民的收入就能多一些。”

  随后,总书记又来到蚕房,只见整整齐齐的箩筐上,一条条青白色的蚕儿极其可爱。总书记提起竹筐,把一片片桑叶轻轻地撒在上面。他一边喂蚕,一边同主人聊天,勉励他们搞好生产自救,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蚕房后有一片麦田,已经泛黄的麦子金浪翻滚。总书记走进麦田深处,俯下身子察看小麦的长势。他抓起一把麦穗,看到个个颗粒饱满,心里十分高兴。

  总书记看见陇南大部分地区的小麦已经成熟,一些地方的夏收已经开始,叮嘱当地领导:“一路上可以看出陇南今年的麦子长势好,一定要全面掌握工农业生产受灾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要搞好农业夏收、夏种,尽量减少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离开桑园,我们一行从康县返回武都,途中身着橘红色服装的修路大军,宛如一道艳丽的风景画,在烟尘中挥舞铁锨;大型装载机轰然开动于乱石土堆之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动着我们疲惫的身体。可以想象一年多前,总书记从这条路走过,地震发生不过21天,那时的路况会是怎样的坎坷,想必是走走停停,不断清理路上的滚石和土堆。

走进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我们在一个下午专门来到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曾经搭在街道的帐篷医院早已撤离,而总书记留在这里的关怀犹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这次地震中大楼受损,不得不在街道搭建帐篷病房临时过渡,搭在街道中间的帐篷占去了医院前面的交通要道。当时正值盛夏,帐篷内奇热无比,陇南市民一大早就排起长长的队列,将帐篷医院围得水泄不通,等候总书记到来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们将镜头回放到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总书记在帐篷里匆匆吃了一碗烩菜就米饭,立即前往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受伤人员。

  因颈椎断裂被高位截瘫的许德惠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总书记轻轻地走进帐篷,来到病床前,与许德惠的姐姐和女儿亲切交谈,询问病情和治疗情况。许德惠16岁的女儿告诉总书记,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和护理下,她母亲的病情得到了初步控制,目前正在进一步治疗。

  总书记表情沉重地说:“看到你母亲受了重伤,我心里也很难过,你们的痛苦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的。现在,要抓紧治疗,争取好的治疗效果。”许德惠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总书记得知有一支巴基斯坦的医疗队正在武都区开展救援工作。他特意来到医疗队所在的帐篷里,同救援人员一一握手,向他们表示感谢。他说:“在中国人民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难时刻,巴基斯坦政府捐助了救灾物资,还专门派出医疗人员支援陇南灾区,中国政府对此深表感谢。你们以精湛的医术,全力救治伤员,不仅体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体现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他还衷心祝愿中巴两国人民友谊长青。

  过去了一年多时间,受损的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维修,已经井然有序地开展业务工作,深圳市政府派遣的两批援甘医疗队员,在这座经历了“512”大地震的医院里,敬业奉献,救治病人,传经送宝,为陇南人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走进姜家山

  20091020日早晨,我们一行到达马街镇,之后顺着山路来到姜家山新村。新村依偎于五凤山怀抱,太阳明亮,显出别样温馨。“512”地震,让这个曾经花椒飘香,充满活力的村庄变成了废墟。

  姜家山村有着上千年的毛发经商传统,每年腊月到次年三四月,村民相约背上针头线脑,翻山越岭到少数民族聚集的四川北川、汶川和陕西的一些地区换取人和动物毛发,一路积攒多了用车运回马街镇。马街镇成了西北最大的猪毛市场,大量的毛发在这里初步分类后运到全国各地。近年来姜家山人几个月下来,也能换回几千块钱,做得好的能赚回几万元。马街镇15个村庄有3000多人在做毛发生意,整个南山一带就像从前的山西人走西口,是历史形成的习惯。

  去年61日,总书记沿着一条陡峭狭窄的山路,来到海拔1800米的姜家山村。

  面对一座座倒塌的房屋,总书记心情极为沉痛。总书记询问村民,仔细察看每一户的受灾情况。当了解到全村唯有一幢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没有受损时,总书记说,民房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抗震性,在重建过程中,所有房屋都必须达到抗震标准,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村民姜德成告诉总书记:“家里11间房子全部倒塌,水窖也裂了缝不能用了,庆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总书记说:“只要没有人员伤亡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吃饭、喝水怎么解决?”总书记问。姜德成回答说:“政府送了米面,还给我们添置了锅灶、买了碗筷,每天都有好几辆卡车给村里送水,生活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山村的废墟里,最为醒目的是村里的重建规划图。站在图板前,总书记仔细了解了村上的重建计划。当了解到当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灾后重建提出规划时,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完成灾后重建的任务。他再次特别叮嘱,要切实提高房屋的抗震标准,高度重视建筑质量,确保老百姓住得安全、住得放心。总书记还告诉围拢过来的乡亲们,一定要把能用的砖瓦、木料清理出来,尽量减轻损失,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

  不远处,帐篷里,朗朗的读书声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顺着清脆的读书声,总书记来到姜家山帐篷小学,亲切看望正在老师指导下复习功课的孩子们。

  总书记边走边了解有关情况,陪同的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告诉胡总书记,地震发生时,姜家山小学的老师张建民和另一位老师迅速组织学生撤离,27名孩子安然无恙,而张老师却受了伤。听说了张建民的事迹,总书记来到他任课的三年级班,特意看望这位英勇的人民教师。

  看到总书记进了帐篷,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向胡爷爷问好。一名小朋友给胡总书记系上了红领巾。

  总书记向孩子们表示感谢,并深情地说:“地震发生时,老师为了你们的安全,把你们紧紧地护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向老师敬个礼,好不好?”

  “好!”随着一声响亮的回答,总书记和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向张建民老师敬少先队队礼。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灾区孩子仍然坚持学习,让总书记感到十分欣慰。他说:“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因为地震,你们的学校垮塌了,解放军叔叔阿姨和老师们又为你们搭起了帐篷学校,条件虽然差一些,但困难是暂时的,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建起更好的学校。你们在地震中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强,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走出帐篷,总书记说:“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复课。要想办法多调一些大帐篷搭建临时教室,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活动板房要优先考虑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恢复,确保灾区就学就医不受大的影响。”

  离开村子时,一位老大爷提着一篮花椒,要胡锦涛总书记带上。总书记动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花椒我不能带走,你们现在的生活很困难,留下来拿到市场上换点钱补贴家用吧!”老大爷感动得满眼含着泪花,使劲地点了点头。

  总书记就要离开村子了,乡亲们围拢过来,为他送别。站在废墟旁边,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乡亲们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央一直在牵挂着甘肃灾区,在关注着你们的生活。请乡亲们放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把大家的生活安置好,帮助大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短短的三年,灾区沿着这三个维度,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川、倾覆的家园。如今陇南大地灾后重建已接近尾声,一幢幢新房展露出笑容,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灾后重建让陇南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了3050年。这是中央领导的期望,是全国人民的期望,也是陇南人民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