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残缺的身体写就成功的美丽

用残缺的身体写就成功的美丽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在知识的海洋里艰苦地探寻。1991年张海迪患黑色素癌。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张海迪先后自学了《内科学》、《针灸学》,为群众无偿治病一万多人次。张海迪曾经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小档案

张海迪,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张海迪的人生信念。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在知识的海洋里艰苦地探寻。

五十多年来,在经历了6次大手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的情况下,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91年张海迪患黑色素癌。手术后,她的身体状况差到极点,每两个小时就要上一次卫生间,但她依然坚持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张海迪先后自学了《内科学》、《针灸学》,为群众无偿治病一万多人次。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楼、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为灾区的孩子捐款六万余元。她热情洋溢的演讲和美妙的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英语小说《海边诊所》,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生命的追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重印3次,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第一部散文作品。她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在2002年出版后,荣获6项国家级奖项。

张海迪用残缺的身体写就了美丽的人生。她以顽强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道路。

●启示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这就是我们学习“海迪精神”的核心内涵。新时期,我们仍要学习海迪有理想的精神,学习她不畏艰难险阻,不怕人生困境和不幸,自强不息,树立崇高和远大理想,并朝着自己的理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努力奋斗;学习海迪有道德的精神,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自觉克服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大公无私,无偿帮助身边的孩子学习文化,无偿帮助村民治病,等等;学习海迪有文化的精神,虽然身体残疾,但仍刻苦努力,发奋苦读,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海迪守纪律的精神,自觉遵纪守法,在担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残联主席等公职期间,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生活的幸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张海迪曾经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人生不论长短,但要看他为社会和他人都做了些什么,哪怕是颗流星,也要把那束光留在人间。每个人都要重新审视“海迪精神”,深挖其内涵和精髓,用“海迪精神”去创造财富,实现人生梦想。

学习“海迪精神”,当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还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加深认识。学习“海迪精神”永无止境,新时期,让我们在学习“海迪精神”中自觉奏响新时代的精神强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