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古先民留宝藏

千古先民留宝藏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东部的南杨庄原名杨家庄,曾隶属于正定县。之后李志超便把这一情况反应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得知消息的河北省文物局先后派人调查、采集标本并进行初步的挖掘。1980年7月到11月、1981年4月到10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南杨庄发掘小组,先后分两个阶段对卧龙岗进行了正式发掘。这两枚陶蚕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早的文物证据。







卧龙岗考古,何以让南杨庄大名远扬?倪昂是谁,为何他让村民至今难忘?势不可当,飞龙拳法如何让南杨庄成为武术之乡?


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东部的南杨庄原名杨家庄,曾隶属于正定县。20世纪时,为了和正定县另外三个杨家庄相区别,又因其位置靠南,故改名南杨家庄,后简称南杨庄。

这个村子为什么叫杨家庄呢?关于南杨庄最初的来历,著名社会学者梁勇在2010年出版的《石家庄通史》中,引经据典,做了考证。

其中明代政治家学者徐贞明在《西北水利议》中提到,真定城南杨某,“亦尝南人”,就是南方人。迁居真定,“缘水垦田,岁入甚饶”。这就是南杨庄杨氏先祖的来历,典型的明代南方移民聚居形成的村落。在当地,村民都知道村北有一片杨家坟,那就是徐贞明所说的南方人杨家的坟茔。

可是,如今的杨家庄居然没有一户姓杨,村里倪、孙、冯三大姓占人口近九成。至于原因,或许迁回南方,也或许是清初满族军队疯狂圈地和杀戮,导致杨家迁徙。如今的南杨庄村民,一问起来均称祖上系明代山西洪洞移民而来。


闻名世界古遗址


在距离南杨庄村西北约200米的一片田地里,除了地势略比别处高一点点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这个地方原来有一片高大的土丘,占地足有近3万平方米,约7米高,人们都叫它卧龙岗。1981年就是在这里的考古发现让南杨庄闻名世界。

1954年11月22日,正定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李志超为发现南杨庄卧龙岗的秘密拉开了序幕。

当时,李志超下乡工作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卧龙岗,当他采集到几个古代的陶片后,他突然有一种预感,这个卧龙岗不同寻常。李志超接下来的调查了解,又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预感。他了解到,村民在这里起土时也常常发现陶罐之类的东西。这些陶罐灰黑色,罐体的口边缘有些破损,盖儿上还有图案。看见这些东西,李志超和村民们私下猜测,这肯定是古人的东西。

那么这些物品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又是何人所用呢?李志超和村民们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之后李志超便把这一情况反应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得知消息的河北省文物局先后派人调查、采集标本并进行初步的挖掘。

1980年7月到11月、1981年4月到10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南杨庄发掘小组,先后分两个阶段对卧龙岗进行了正式发掘。至此,一座完整的南杨庄文化遗址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南杨庄文化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滹沱河文明的古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它距今六七千年,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在这里,“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


房舍、渔猎、粟和陶蚕蛹


《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说,当年卧龙岗全面发掘面积达2140平方米,出土遗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有石、陶、骨、蚌器等器皿和工具,共计一千七百件。

在卧龙岗,考古人员还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房屋四座。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那时的人们虽然不会打坯烧砖,但是已经具备了建造房子的能力。

六七千年前,滹沱河流域的先民们陆续离开了太行山的岩洞,大规模走向平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他们的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 陶罐

当时,有一个大约几十个人的群体,在杨家庄卧龙岗停下了脚步。他们发现,这里不仅地势高,最重要的是不远处还有水,有滹沱河。他们商议后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于是决定在这里建设新家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选好地点之后,他们很快就开始分组建造房屋,先就地挖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坑,地面用草拌泥压实,四壁用细泥抹平,正中间立一根粗点的木柱,四周再立一圈小柱,然后都攒到大柱顶端,用绳子捆好固定,外边再苫上草,半地穴式的房屋就建成了。可能怕被烟呛着,他们便把做饭的灶坑挖在了靠近门口处。

在该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还发现了已经炭化的粟,就是原始的谷子。由此证明,六千年前滹沱河流域的先民已经会耕种谷子,已有了较发达的粟做农业。

六千年前的一天早上,袅袅炊烟从岗上几座圆锥形房子的顶尖冒出。一位老大妈从房子里拿出一方不大的石磨盘、一根类似擀面杖的石磨棒,抓几把粟米,放在上边碾压脱壳,将谷壳吹掉,放到陶锅里,架在灶坑上煮饭熬粥。

这对于提高人体对粮食作物营养的吸收,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劳动能力。

而早上,年轻人起床后,用骨头磨成的簪、笄绾起头发,吃完早饭后带上各种工具出门渔猎。

他们有的人用骨头磨成的鱼叉捕鱼;有的嫌叉鱼效率低下,就用骨头制成的带倒刺的鱼钩钓鱼;还有的会撒网捕鱼,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带一圈凹槽便于捆绳的石制球形网坠。

采集食物也有工具,如果附近有一棵核桃树,他们一定能吃上核桃果,因为他们有石制敲砸器可以砸壳,有石制研磨器可以磨碎。

渔猎和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不如种粮食来得更加稳定。在这里原始农业已经大规模展开,在卧龙岗周围,他们开出一片片耕地种植粟等庄稼。在粟田中间,或许还有桑田。

⊙ 石磨盘和石磨棒

⊙ 陶蚕蛹

此话何来?在卧龙岗,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两枚陶蚕蛹。想来那时的人们在烧陶器时,顺手捏了两个小蚕蛹,以表达对蚕宝宝的无限喜爱与感激。这两枚陶蚕蛹,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人类饲养家蚕最早的文物证据。

除此之外,在南杨庄文化遗址中,还有一项考古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三片釉陶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

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树立了石家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大量的考古事实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定居在滹沱河流域,拉开了创造人类文明的序幕。

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些远古的人类离开了卧龙岗,他们为什么走了?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或许仅仅是小范围迁移,因为这里和周边发现的人类遗迹自旧石器、新石器到商周时期,从未间断过。


恩泽后世武举人


南杨庄自古以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是一个武术之乡。此传统的由来是因为康熙年间南杨庄的一个大人物,大家都称呼他倪大人。这位倪大人到底是谁呢?

光绪版《正定县志》记载说,这位倪大人名叫倪昂,康熙年间中武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雍正初年,历任京口副将、榆林道守备,后升至云南安龙镇总兵。

南杨庄现有三所武校,孩子们练的这种武术叫作飞龙拳。飞龙拳招式刚劲有力,身法灵活,在南杨庄已经传承了三百年,村里的大人别管是干什么的,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两手。

飞龙拳是倪昂的爷爷倪硕和父亲倪佩珍创立的,但却是在倪昂手中发扬光大。当年倪昂凭借着飞龙拳考中武举人,当上武官,一下子就把飞龙拳带火了。飞龙拳倪家后人和其他村里的人都希望能像倪昂那样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练飞龙拳由此盛行一时。


生擒“二老包”


飞龙拳是一种集少林拳、南拳、六合拳等流派长处而创立的拳法,动作神速、闪展腾挪、身法灵活,如行云游龙,所以名为飞龙拳。它最大的特点是集防守、破解、反攻于一体,以实战防守和后发制人为特点。接招、破招、反攻三个动作加起来,总时间也就一秒钟左右。实际真打起来还要快,实用。

在民间流传着还许多关于飞龙拳的生动真实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飞龙拳传人大战山东响马“二老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正定县志上也有记载。

《正定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山东有一伙强盗号称“山东大响马”,到处打家劫舍,在藁城、正定一带,专找有钱人家绑架勒索,而且屡屡得手。为首的“大老包”、“二老包”兄弟二人,武功高强,能飞檐走壁,而且身上带有火药枪。

明里他们挑战有习武传统的村落,一探虚实之后,再实施绑架勒索。他们先后打败藁城南希村和小丰村等很多村庄的武师后,更是有恃无恐。

很快他们又盯上了南杨庄的一个富户。不过这一次这哥俩却有了分歧。“大老包”说,据我所知,南杨庄高手不少,为防万一,要不咱绕过这里吧。年轻气盛的“二老包”虽然表面上同意,心里却不大服气。在一个晚上,“二老包”带上火药枪,穿上夜行衣,他要独自一人夜探南杨庄,绑架这户人家的小孩。“二老包”去的这一家当时就住在南杨庄村委会的西侧,那个时候正值秋收季节,村里年轻力壮的都在庄稼地看庄稼,村里就是一座空城。“二老包”来到这里,纵身一跃就翻墙而过。“二老包”在临走时被这家人发现,这家人大声喊着“有强盗”并沿街追赶。“二老包”则不慌不忙跑进了庄稼地。听到呼救声,南杨庄村民孙小章、孙守义等人纷纷赶来,走了没多远便和“二老包”不期而遇。“二老包”放下孩子,冲着二人抬手就是一枪,二人侧身躲过。孙守义手拿一根木棍便和“二老包”战在一处。几个回合之后,孙守义抓住一个空当,把“二老包”一棍扫倒,“二老包”一个“鲤鱼打挺”想站起来,将起未起之时,说时迟那时快,旁边手拿两根齿“合叉”的孙小章瞅准机会,对准“二老包”的脖子就是一叉,叉子的两根齿不偏不倚正好卡住他的脖子,虽然没有伤着他,但再次倒地的“二老包”却被牢牢地固定在地上,动弹不得。

⊙ 飞龙拳

如今,一提起生擒“二老包”的故事,南杨庄村民仍然津津乐道。

近年来。南杨庄村里的人渐渐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飞龙拳发扬光大。为更好的挖掘、继承和发展飞龙拳术,目前,南杨庄正在申报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正是:

明代移民南杨庄,卧龙岗下埋宝藏。

飞龙拳术代代传,中华武魂美名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