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助游”“跟团游”

“自助游”“跟团游”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改又掀起热潮。开学伊始,教研组制订了开展“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课堂转型”的研究计划,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镇海区庄市学校 朱科青

一、活动缘起

随着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改又掀起热潮。在各种教学理念的碰撞中,“以学定教”成为主旋律。开学伊始,教研组制订了开展“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课堂转型”的研究计划,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此,教研组精心组织了一次“自助游”PK“跟团游”的教研活动,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八(上)《老王》一课,以“以学定教”与“传统预设”两种授课形式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PK。在PK中比较、感受与反思,促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逐步形成一种“课堂自觉”,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二、活动描述

(一)“跟团游”课堂

教师甲凭借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备课,制定教学目标为:

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老王与作者一家之间的相互关爱;

3.领悟“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主题。

课堂教学主要由三个问题构成:

1.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王?

2.作者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时三个问题分析时应相对平均,从课堂反应来看,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结合文本中的事例就能较好地解读老王的形象以及“我”的善良,但对“愧怍”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我”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这一相对较表面、肤浅的层面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自助游”课堂

教师乙结合轻负高效的课堂要求,依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进行备课与教学。

1.课前印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业

初读感受(初读文章,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细读发现(再读文章,你新的发现和感悟);

阅读存疑(读完几遍之后,仍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你提出疑难或疑惑)。

2.整合学生自主学习反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通过总结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的情况,初步判定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已基本把握老王的形象以及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帮助,80%左右的学生已触摸到“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主题。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主要的存疑集中在对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上。由此将教学目标定为品读重点词句、筛选信息,结合有关背景材料理解作者“愧怍”的原因,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以文本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切入点,分解为“幸运”“不幸”和“愧怍”三个关键词来以一窥而见全豹,层层剥丝,理解主题。

3.“三读”环节架构课堂

(1)读课文,说不幸者——老王

生齐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这里的“不幸者”是指谁?

生:老王。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老王的不幸主要体现在职业危机、情感孤独、身体残缺等。

(2)读课文,说幸运人——杨绛

生再齐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这里的“幸运的人”又是指谁?

生:杨绛。

师结合学生提出的疑惑——杨绛也是不幸的人,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理解杨绛“幸运”在何处。

(3)读“愧怍”——精神灵魂的拷问

生再齐读“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结合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中的片段解读“愧怍”的真正原因,理解“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与平等”。

4.课堂教学反馈

以最后一句为切入点来贯穿整个课堂,第一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第二环节以学生的阅读疑惑——杨绛幸与不幸展开辩论。两环节各有侧重点,耗时不多,却为第三环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愧怍”的解读能够水到渠成。整堂课集中挖掘“愧怍”的深层原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生铺设了一条理解本文的最佳路径,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对“愧怍”的解读显然比前一堂课要深刻得多。

三、教研反思

如果把学习比作旅行,那么我们传统的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学习方式就好比是“跟团游”。反之,由学生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我们就称之为“自助游”。此次教研活动,我们以“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课堂转型”为主题,开展“跟团游”与“自助游”这样两种不同形式的课堂进行直接的PK,在碰撞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1.“自助游”课堂“自助”在何处

教师甲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制定了教学目标,确定了三个主问题。即,教师甲的“跟团游”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统一的安排,按既定的线路,去“领略沿途风光”。

而教师乙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在整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馈时,教师乙发现学生对老王的形象及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帮助经过自主学习已经解决,即“跟团游”课堂中的一、二两问不需要教师,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学生的阅读困惑集中在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基于这一学情,教师乙将教学目标简化为品读重点词句、筛选信息,结合有关背景材料理解作者“愧怍”的原因,形成“平等与尊重”的解读。显然,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已习得”的情况和“想习得”的情况而制定的。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使教学紧扣文本,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比面面俱到或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的判断、取舍与筛选至关重要。如果判断准确、取舍合度、筛选得当,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也能学得透彻、学得扎实。”教师乙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材,恰当处理文本,以文本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切入点,分解为“幸运”“不幸”和“愧怍”三个关键词来以一窥而见全豹,层层剥丝,理解主题。虽然仍然是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如何对待老王、如何理解“愧怍”三个问题,但“跟团游”课堂里这三个问题是彼此割裂的,并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自助游”课堂,教师抓住最后一句话来贯穿整个课堂,前两问显然为第三问服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前两问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因为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已基本解决,尤其是第一问,而第二问也只是采用补充“文革”背景引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理解“幸运者”。整堂课集中精力挖掘“愧怍”的深层原因,经过层层剖析,“自助游”的学生对“愧怍”的解读显然比“跟团游”的学生要深刻得多。

由此可见,把学生的困惑锁定为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疑难作为学习内容,是“自助游”课堂最大的特点。这种“自助游”式的自主学习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多倾听学生、了解学生,更多地从学生的阅读困惑出发,从发现问题出发,来设计课堂、开展教学,一定能够“淘尽黄沙始得金”,让语文教学走向精良化、高效化。

2.“自助游”课堂教师在何处

(1)该放手时须放手

在课堂上讲与不讲,讲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比较教师甲对学生已解决的内容进行了“炒冷饭”,在“自助游”课堂里,教师乙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已经基本把握老王的形象这一情况,在课堂里只是组织学生展示这一学习成果,而且花费时间较少。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学会、掌握的,教师应坚决放手。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独立,积极鼓励学生走向独立,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助游”而不是“跟团游”,教师要淡化对课堂的控制,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成为甩手掌柜。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指路、提醒,为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导航。

在“自助游”课堂中,第三环节“读愧怍——精神灵魂的拷问”是主要也是重点环节。在前两读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要真正达到“质”的飞跃,显然还缺少点助推力。从课堂看,学生当时确实卡在了这一瓶颈中。但教师乙此时恰到好处地出示了一段杨绛在96岁高龄时写的《走到人生边上》的一段话——“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是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这一段话让学生很快就领悟了“愧怍”的真正原因在于杨绛和老王之间对待彼此的不平等,“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与平等”的解读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学生的学习之旅是一定有疑有惑的,教师要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学生遇到疑难时能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在“山穷水尽”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醒悟与惊喜。

(3)该收手时得收手

在评课活动中,教师乙提到在整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时发现很多学生都提到当时杨绛一家被“打倒”,他们也应该属于“不幸”的人。对这一“不同的声音”,教师乙并没有妄下断论,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处理:

师:有不少同学认为杨绛也是不幸的人,老师也有同感,我们知道作者所写的这段生活应该是发生在“文革”时期,而杨绛与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双双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被揪出来成为批斗的对象。我们通过以下一小段文字来窥见一下她当时的生活状态:

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佝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丙午丁末年纪事》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最野蛮、最荒谬、最愚昧的一场悲剧。杨绛一家饱受凌辱,下放、扫厕所、剃“阴阳头”、挂牌游街……承受着赤裸裸的灵魂虐杀。她何以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生结合“文革”背景,细读课文中所列举的老王为杨绛一家所做的“三送”(送冰、送默存上医院、送鸡蛋和香油)交流要点:

(1)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

(2)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看,杨绛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

(3)在这段时间里,她获得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

师小结: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缕亮色。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杨绛能碰到老王,她是多么的幸运呀!

我们看到,教师乙并没有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阅读困惑,组织学生进行了杨绛“幸与不幸”的辩论,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最后得出结论。教师的适时收手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站在高高的神坛上,也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自觉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始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

四、结语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学应该是“自助游”而非“跟团游”。学习是一场有目的的旅行,在旅途中,教师既不必代替学生丈量路程,也无需代替学生看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丰厚学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在曲径通幽、趣味丛生的“自助游”中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同时,我们也要深情地关注,耐心地守候,欣赏与感受学生在这一旅行中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