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汉一家亲共建富裕村

回汉一家亲共建富裕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位于苦甲天下的固原市最北端,辖4个自然村,共395户1915人,其中回族465人,占总人口的24.3%。村委会立即指派专人赶往原州区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危房危窑改造项目。汉民参加回民的开斋节,回民向汉民祝福春节,已成为孙家河村的习俗。唇齿相依,肝胆相照,亲如一家,和谐共处,已深入孙家河村回汉群众心中,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和行动的指南。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位于苦甲天下的固原市最北端,辖4个自然村,共395户1915人,其中回族465人,占总人口的24.3%。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全村回汉群众长期互助互爱,和谐相处,团结奋进奔小康,谱写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雪中送炭,情深义重

2007年的秋天,孙家河村村委会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扶持一些有经验的蔬菜种植户搭建了200栋日光温室。平地整田,订购菜苗,浇水施肥,在一番忙碌之后,在寒冷的冬天里村民们第一次看到了温室中绿油油的蔬菜,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笑容。但让群众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进入2008年1月,一场雪灾低温悄然袭来。持续的雪灾低温,将就要上市的蔬菜冻得打起了蔫,村民心中的那个急,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为了渡过难关,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动员组织全村的男女老少抗灾自救,白天扫雪,晚上在温室里点火升温。由于传统和习惯,蔬菜种植户主要是以汉族群众为主,考虑到回族群众也有牛羊需要照顾,所以村委会没有通知回族群众参加。持续十几天的大雪低温已经使蔬菜种植户们难以应付,没想到1月18日的晚上温度要降到零下二十几度,要么增加火炉提高温室的温度,要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被活活冻死,种菜群众心急如焚。但要增加火炉谈何容易,因为从雪灾低温一发生,每个种菜群众连自家取暖用的火炉都已搬到了温室,在这个节骨眼上,哪里还能有多余的火炉。增加火炉没有炉具,点燃木柴可以提高温度,但产生的烟雾同样可以熏死蔬菜。就在我们左右为难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句:“看那里,黑压压的一片,好像是抬着东西来了。”顺着声音望去,是一帮回族群众抬着火炉,端着煤饼煤块向温室这边赶来。看着这一切,一股暖流迅即爬上了在场的每一位干部群众的心头。一位回族群众上前拉着村支书的手诚恳地说:“老支书啊,这么多年的交情了,汉族兄弟有困难,尽这点微薄之力是我们应该的。”此时此刻,外面虽然风雪交加,寒气逼人,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温暖如春。谁说回汉杂居的村子不和睦,不团结,回族群众惦记汉族群众的困难,临危相助,雪中送炭的深情,不是回汉群众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真实写照吗!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08年6月的农忙季节,没有什么与往年不同。田地里,朴实的农民们正在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忽然,年近五旬的回族老汉海应福忽然跌倒在自家的地头上,昏迷不醒。不明所以的儿媳妇趴在老人的身旁连喊带哭,循声围过来的乡亲们,看着老人也都束手无策,抬着走,怕来不及;送医院一时半会找不到车。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一辆私家车正好从这里路过,司机一听有人需要送医院急救,立即下车打开了车门,在群众的帮助下将老人抬上车送往医院。由于送得及时,经过抢救,老人终于转危为安。当得知消息的儿子赶到医院为父亲付医药费的时候,才发现医药费早已交清了。谁为自己交清了医药费呢?父子俩一合计,觉得肯定是送自己到医院的司机。老人反复叮嘱儿子:“快去找,一定要找到,找到了要好好谢谢人家。”回到村里,几个儿子分头行动,多方打听才知道了那位车主原来是回家探亲的汉族小伙沙启亮。原来,最近几年,沙启亮一直在外做生意,那天回家是来看望父母,经过村边时,正好看见一群村民围着晕倒的老人不知所措。看到这,他立即跑回父母家开上车赶来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后,医院要求先交费才能安排老人住院看病,看到老人病情严重耽误不得,他就为老人交清了费用。知道了真相,老人在病愈出院之后带着几个儿子上门道谢,没承想却被沙启亮的父亲挡在了门外:“老哥哥,你要是来串门,我欢迎你,要是道谢,我不欢迎,小辈们干了应该干的事,那是他应尽的份。”

2006年春天,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孙家河村危房危窑改造工程启动。走进了回民马成宝的家,看到的情景让村“两委”班子成员不由得拧紧了眉头:几孔破旧的窑洞,窑洞的土炕上躺着已瘫痪了多年的老伴,窗户纸随风飘舞,寒风夹杂着灰尘,时不时地灌进熏得黢黑的窑洞。因为无儿无女,老两口相依为命,只靠民政部门发给的最低生活费维持生活。整个孙家河村还有类似的情况。看到这一切,村干部沉不住气了。村委会立即指派专人赶往原州区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积极争取危房危窑改造项目。经过努力最终将13户危房危窑改造的任务落实了下来。马成宝家被确定为危房危窑改造项目范围,可是政府补助的款项还是远远不够,还差几千块钱。不能让回族老人被这几千块钱难倒。正在马成宝家为差下的钱左右为难的时候,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村上的汉族同胞发起了捐款活动,这家10元,那家20元,两三天的时间,6700元的捐款就送到了老人的手里。接过这些饱含着回汉群众关爱之情的捐款,马成宝老汉热泪涌动,边鞠躬边连声道谢:“感谢共产党,感谢乡亲们。”

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孙家河村还在不断地发生着。“民族团结,和谐相处”说起来也许比较抽象,但发生在孙家河村里的这些故事,难道不是对它最形象的诠释吗!

回汉一家亲,共建富裕村

在孙家河村,回汉群众房屋相邻,田地相连,朝夕相处,休戚相关。工作中,孙家河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回汉群众是一家”的思想,几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汉族群众能自觉地尊重回族群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回族群众也能理解汉族群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与邻为善、团结协作的良好生产生活氛围。村“两委”班子把主动参与回汉群众的各项活动作为联系群众感情的有效方法,每逢回族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和汉族的春节,村“两委”都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村上有老人过寿或去世,村“两委”成员定要一一登门,送去问候。2004年,孙家河村依法修建清真寺,按理说这是回族村民自己的事,然而在修建过程中,汉族同胞不但出工出力,还为修建清真寺捐了5000多元钱。汉民参加回民的开斋节,回民向汉民祝福春节,已成为孙家河村的习俗。唇齿相依,肝胆相照,亲如一家,和谐共处,已深入孙家河村回汉群众心中,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和行动的指南。

只有民族团结进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孙家河村是传统的蔬菜种植村,农民掌握着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发展蔬菜种植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昔日,孙家河村道路窄仄,遇雨遇雪泥泞难行,田间渠道不畅,部分田地浇水困难,严重制约了本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让村民能种好菜、卖得出、更富裕,必须尽快修通种菜卖菜的致富路。在交通局等多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全村回汉群众的积极配合,几年来,村里建成柏油道路7.5公里。路宽了、平了,蔬菜外销的道路畅通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的劲头更足了。特别是品种多质量好的蔬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形成了固定的销售链,已远销陕西、甘肃、四川等地。2005年由村“两委”牵头,联合回汉养殖户40余户成立了“三营镇孙家河绿野滩鸡养殖合作社”,发展以养殖清真绿色鸡为主的养殖业,为全村回汉群众开拓了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2007年养殖户增加到200余户,并带动了海原县红城村、杨河村及老三营村400余户养殖户的发展,2007年人均养殖业收入达到1500元,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0元。近几年,全村先后有40多户村民住进了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孙家河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谈到孙家河的变化,孙家河村的回汉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回汉团结,心才能拢到一起,事才能干到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步子才能走得更快。”是啊,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人心的聚散离合;一个村庄的兴旺发达,更离不开全村群众的团结奋进。尤其是像孙家河这样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庄,要发展要兴旺,更离不开回汉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回汉群众和谐相处,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同奔发展繁荣之路,孙家河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9年第2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