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勤奋·执著·智慧

勤奋·执著·智慧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因巧合的机缘,庞荣棣应邀列席了座谈会。就这样,庞荣棣踏上了探寻史量才史料、为史量才树碑立传之路,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30个年头。庞荣棣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从何查起。当时,庞荣棣供职的工作单位改星期四休假,她只是每逢星期四才能赶往图书馆。历经多年含辛茹苦地收集、采访、考察和整理,庞荣棣的第一部14万字的人物传记《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1990年

徐传宏

她不是新闻界人士,却是闻名于新闻界的著名的女学者。

她不是新闻史学的专业人员,却耗时30年在浩瀚如烟的文献中搜寻史量才的历史资料,其中仅图片就多达2000余张。

她不是我国高校的专职教授,其著作却列入各大高校新闻专业师生的必读的参考书目。

她就是史量才研究专家庞荣棣女士。

走进“思量阁”

阳春三月,玉兰树的枝头,缀满了莹洁雅致的白玉兰。它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气息。“一树银花,满院香雪”。在这美好的早春时节,我们走进了庞荣棣女士的书房。

映入眼帘的书房南侧,是一排顶天立地的摆满图书资料的玻璃书橱。书房西面墙上方,悬挂着“广学甄微”的条幅,这是著名书法家、楹联家曹云歧对庞荣棣女士严谨治学作风的赞许。书房的东南北面是落地玻璃窗,可以远眺车水马龙的街景和春笋出土般的城市建筑,又可俯瞰和平公园的葱茏树木和人工湖泊,景色宜人。宽大的书桌摆放在书房中坐北面南处,书桌上除了文房用具之外,还安放着一台电脑,这是庞荣棣现今勤于笔耕的现代武器。

庞荣棣的书房取名“思量阁”,颇有“日三省己身”、不断思考生命价值的深意,又蕴含她生命中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她难忘的青少年期“蜗居”的“闺房”——低矮阁楼,使她放飞过种种美好梦想;二是如今,她“安居”在宽敞明亮的书房里,为抢救历史,不懈追寻,勤奋执著地继续上下求索如何将已经与自己结缘30年的史量才的人格、伟业进一步做深、做大、做强,大有“不辱使命”的“腔调”。

庞荣棣是史量才岳丈的后人,自幼曾多次听长辈们讲过史量才的故事。

她10岁那年,从南京江宁乡下来到上海。春节时,随父母去给本家曾祖母(史量才的岳母)拜年,深得老太太疼爱。这年暑假便留在曾祖母家度过。一天,她和小伙伴们在史公馆花园内(现为上海史量才故居)顽皮地爬到洋房门前大平台两侧的石雕仙女身上,奶奶(曾祖母的儿媳)见后大惊失色,急叫:“快下来,快!这不能爬呀!”接着,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你姑爷爷(史量才)被暗杀的当天晚上,石雕美女突然双双跑到南阳路口的馄饨摊上吃馄饨。吃完后,她们一言不发,将两枚铜钱扔进盛水的水钵斗中,铜钱居然浮在水面上不沉。摊主感到奇怪,觉得这两位美女与别人不同,就跟在她们后头,只见她俩走到史公馆大铁门口,就飘飞起来,直向两尊石雕仙女飞扑上去,就不见了。”奶奶还说:“这是仙女显灵来报噩耗的呀!”

史量才被害,惊天地、泣鬼神。这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深深地烙在庞荣棣的心里。

偶然的机缘

我国新闻界泰斗、《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先生,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多领域卓越而伟大的贡献,为坚持真理、捍卫国格、报格、人格,为争取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与种种恶势力作着坚决斗争,于1934年被蒋介石特务暗杀。1984年3月,《解放日报》刊登了要纪念邹韬奋和史量才等三位报界前辈的消息。同年11月,上海市政协和市记者协会隆重召开了“纪念史量才先生殉难50周年座谈会”,评价他是著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当时,因巧合的机缘,庞荣棣应邀列席了座谈会。

聆听着新闻界领导和前辈对史量才的高度评价,童年时,仙女显灵的神话再一次从庞荣棣心底升腾,她油然萌生了要为史公写一篇纪念文章的念头。

说实在的,庞荣棣只听到过对史量才零散不多且不十分准确的传说,也没见过史量才照片,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年幼住在史公馆时,听到的那个仙女吃馄饨的故事。可是,真的要动笔了,她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可查问的史料。1984年,她被调往上海建工局职工大学任教。一次,她到校图书馆寻找备课资料,她偶然发现《文史资料选辑》中有关于史量才的资料,这重新燃起她写史量才的欲望。

同年,她又意外地认识了曾在史公馆住过多年的堂叔。堂叔听说庞荣棣想写史量才的文章后,就热情地带庞荣棣去拜访了继史量才后担任《申报》总经理的马荫良,还有黎烈文的堂妹夫、《申报》的职员黄子健以及与史量才同车中弹受伤的沈秋水的侄女沈士廉,又推荐了复旦大学原新闻系主任王中(如今上述五人皆作古)。就这样,庞荣棣踏上了探寻史量才史料、为史量才树碑立传之路,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30个年头。

千辛万苦结硕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刚上路的时候,庞荣棣啥都不懂、不会,凭着一腔热忱,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寻寻觅觅。寻找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材料,难度相当大。她只好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中等前辈求教,王老给她介绍了住在复旦校园第七宿舍的宁树藩教授。宁教授热情地鼓励她,并对她进行了指点。

怀着立志为史量才写传的信念,庞荣棣脚踏实地从淘旧书、跑图书馆着手。福州路旧书店的营业员深知“报王”史量才生前的伟大功绩,也积极为她查找有关老期刊、旧报纸。她手中的《新闻研究资料》、《上海地方史资料》、《新闻界人物》及《报海旧闻录》等许多刊物与书籍都是一本一本地从旧书店里淘来的。

上海图书馆的徐家汇藏书楼是庞荣棣必去的地方,只是当庞荣棣拿着她工作单位建工局的介绍信和工作证初去藏书楼时,因专业不对口,曾受到冷遇、质问:“这里都是大学、研究所的人来查资料,你来这儿干什么?!”费了好一番口舌才被放进去。庞荣棣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从何查起。好在得到一位热心人的工作人员帮助,并将也在那儿查资料的一位历史研究人员介绍给她,并得到指点。这时,庞荣棣方入门径。

当时,庞荣棣供职的工作单位改星期四休假,她只是每逢星期四才能赶往图书馆。为此,她必须一大早安排妥家务,准备好孩子上学前的早点、一家人的晚饭菜肴,然后,匆匆从原居住地虹口区广灵路,转三趟车,横穿上海市区,才能到达徐家汇藏书楼。为了充分用足这宝贵的时间,中午,她啃面包,喝白开水,抓紧时间摘录资料。这种刻苦精神打动了一位年轻的管理员,在他大力支持下,庞荣棣得到过特殊照顾。庞荣棣就是这样,在徐家汇藏书楼泡了二三年,直到休息日改回星期天。

有道是“天道酬勤”,庞荣棣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有了喜人的收获:1989年6月,庞荣棣在《新闻学研究》上发表了第一篇1万字的史量才小传;1990年10至12月在《解放日报》上连载《爱国报人史量才》;1995年4月,上海电视台首次播出由她撰稿的24分钟专题纪录片《史量才》并获二等奖,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使她有了“十上荧屏”亮相、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的荣耀;她在《上海滩》等刊物上的文章多次被港澳台杂志转载;她被采访的有关史量才专题片被港澳台及美国等外国转播或买播。之后,又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史量才的文章数十篇。

历经多年含辛茹苦地收集、采访、考察和整理,庞荣棣的第一部14万字的人物传记《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1990年被列入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20世纪文化名人与上海”丛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品翔实记述史量才从出生到惨遭暗杀的全过程,初步描绘出了史量才高大、伟岸的精神形象。

庞荣棣往返十多次,历时6年,促成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史量才纪念碑亭”重建;她十封“家书”寄往史量才第一故乡,她将多年搜集的资料图片贡献出来,促成南京江宁、松江泗泾二故乡举办了空前、隆重的史量才纪念活动,其故居均布置了“史量才生平事迹展览室”……

漫漫30年过去了,岁月的风霜将她满头黑发染成花白色。在建有史量才全身铜像和史量才研究会的史量才母校——浙江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的眼中,这位70岁的和蔼老太太已经两鬓斑白,一提起史量才先生,她就神采奕奕、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对她竟花30年生命,只做史量才一件事,觉得不可思议!

是啊,人生苦短,30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庞荣棣而言,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求知、求真、求全的历练过程,也意味着她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芒,从而提升了生命价值。

注:作者是中国科普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为《财富名人》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