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雅故蔡元培

雅故蔡元培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元培比马一浮年长15岁,又是马岳父汤寿潜的好友,但蔡十分器重马,并不以长辈自居。蔡、马相知始于何时,我们已无从知晓。可见,马之归隐西湖,主因是与蔡的教育观点不一致。但这些观点上的不一致,并不影响两人互相尊重的关系。马两次拒绝了蔡的邀请,蔡仍不以为忤。这次马是当仁不让,因石泉先生是自己的岳祖父,对其一生的为人行事比蔡更为了解,故立即代笔完成。马对蔡的崇敬之情,在蔡逝世后的挽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蔡元培

蔡元培比马一浮年长15岁,又是马岳父汤寿潜的好友,但蔡十分器重马,并不以长辈自居。马也很敬重蔡,因蔡平易近人,对自己推心置腹,故并不敬而远之,自称“浮于蔡先生为雅故”。

蔡、马相知始于何时,我们已无从知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为得一有力助手,邀马出任教育部秘书长。马欣然接受邀请,但到任不久就辞谢回杭了。对此,社会上有种种说法,我们从马在26年后对学生的一次谈话中,了解了真正的原因。他说:“(南京临时政府)以蔡孑民长教育,蔡君邀余作秘书长。余至而废止读经、男女同学之部令已下,不能收回,与语亦不省。又劝设通儒院,以培国本。聚30岁以下粗明经术、小学,兼通先秦各派学术源流者一二百人,甄选宁缺毋滥,优给廪饩,供给中外图籍,延聘老师宿儒及外国学者若干人,分别指导。假以岁月使于西洋文字精通一国,能为各体文词,兼通希腊、拉丁文,庶几中土学者可与世界相见。国本初张,与民更始,一新耳目。十年、廿年之后,必有人材蔚然兴起,此非一国之幸,亦世界文化沟通之先声也。蔡君河汉吾言,但云时间尚早,遂成搁置,而余亦去。”可见,马之归隐西湖,主因是与蔡的教育观点不一致。这一分歧还表现在议定学制上,蔡欲尽用日本规制为蓝本,马则推荐娴于中国传统教育者参与制订。但这些观点上的不一致,并不影响两人互相尊重的关系。1917年,蔡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再一次想到了马,请马出任文科学长。但马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辞谢未去。在给蔡的信中,说明了不去的原因:“承欲以浮备讲太学……其所以不至者,盖为平日所学,颇与时贤异撰。”这“与时贤异撰”也就是指教育观点的不一致,这是主要的。其次是认为自己学识不足以教学,说自己“研悦方始,统类犹乏,以云博喻,实病未能。若使敷席而讲,则不及终篇而诟诤至矣”。马两次拒绝了蔡的邀请,蔡仍不以为忤。不久,又让马代写由其具名的《汤石泉先生家传》。这次马是当仁不让,因石泉先生是自己的岳祖父,对其一生的为人行事比蔡更为了解,故立即代笔完成。

马对蔡的佩服,主要在他的学识、为人,他能涵容万物,用人上能兼容并包。1939年创办复性书院,在与熊十力先生讨论用人方针时,熊要他学蔡,他说:“蔡孑民之兼容并包,弟亦深服其度”,“而兄乃以蔡孑民期我,吾实有惭德”。马对蔡的崇敬之情,在蔡逝世后的挽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40年3月,马在报上得知蔡在香港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就撰写了挽联,曰:“学海众流归,今也则无,闻者尽为天下惜;家山多垒在,往而不反,伤者不见九州同。”是说:听到蔡先生去世的消息,所有的人莫不痛惜社会上、教育学术界从今而后失去了一位兼容并包、能使各流派汇集在一起的人。蔡先生和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样,家乡仍陷于敌手,有“不见九州同”之悲哀。写成之后,见报载重庆各界准备开追悼会,即寄给在重庆的学生,嘱代送。信上说:“按礼,知生者吊、知死者伤。浮于蔡先生为雅故,而其诸子则未尝识面,是在知死者伤之例,故未徇俗致唁其家。然邦国殄悴之思,耆旧凋零之感,固亦不能已于怀。……浮有挽语一联,辄交航寄尊处,欲烦贤代为致之。”“仓猝写成,未及装裱,嘉定亦无缣素可购,乃以旧纸黏成,仪不及物,贵心达意,吾自志其感悼而止。然语颇不苟,可以对逝者。”说明挽联是表达自己对国家多难、故旧伤逝的悼念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